发掘“活出自己”的感觉

心灵探秘 jkdyz 109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每个人的第一个家都在他们身体里,每当你真的需要回家,你的身体值得信任,你可以聆听,可以和它做朋友。

  ――美国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

  宁静就在你的小肚子

  一天,想起了一些事情,有厌烦感产生。我突然好奇,这种厌烦感到底产生自身体的哪一部分呢?略一感受,我发现,这种感受差不多完全产生在头部,最多向下可以抵达嗓子。后来多次做这样的尝试,我发现,至少对我而言,厌烦、讨厌与鄙夷等一些情绪,都是这样子的,其能量基本上是集中在头部。

  如此说来,我们说“心中有了厌烦”就是不对的了,实际上,这是“头上有了厌烦”,而且,厌烦、讨厌与鄙夷这一类的感受之所以会产生,总是和头脑中先存在的一些评价有关,如果没有这些评价,这类对别人的抵触情绪也就不会发生了。

  不过,假若你对自己说,“放下这些评价”,甚至说,“这些评价,从我的头脑里滚出去”,那么相反的事情就会发生,这些评价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变得似乎更加牢固,并且,因为“从我的头脑里滚出去”这句话也是在头脑中发出的,结果是,你的头脑中同一时间有一对非常矛盾的声音,这时,你就会头痛。

  怎么做可以令这些抵触别人的情绪消失?我发现,只需将注意力从头部向下移动,譬如移到心口,那些厌烦、讨厌与鄙夷就会消失。尤其是当我将注意力移到肚子甚至小腹部时,那时我会获得一份宁静,似乎刚才那些糟糕的情绪从来没有发生似的。

  头脑里的声音常常不是自己的

  我常告诉读者要尊重自己的感觉,聆听内在的声音。这会让一些朋友感觉到混乱,他们会问,我经常会发现,我同时有几种感觉,我同时有几种声音,而且它们还是矛盾的,我怎么知道哪一个是我的?对此,斯蒂芬・吉利根说,头脑里的声音,常常不是自己的,它们更可能是来自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声音。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时候我会在咨询中让我的来访者做下面的练习:

  1.先找出一个经常在自己头脑中闪现的话,譬如“我必须强大”。

  2.将这句第一人称的话改成第二人称的句子,即“你必须强大”。

  3.问自己,谁会对自己说:“你必须强大!”

  在这样的练习中,来访者基本上都会发现,这些话语都是父母等养育者给自己种下的。

  有个女生发现,她的脑袋就像一个椰子壳,椰子壳里塞满了“你该如何如何”的纸条,而这些纸条上的文字都是父母写的。这样,每当遇到一件事情,她都会去椰子壳里寻找一个相应的纸条,并按照这个纸条去行动。有时,可以很快找到一个纸条,于是可以立即有一个反应。有时,会久久都找不到一个相应的纸条,这时就会呆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一旦被“椰子壳”困住,一个人就会陷入到混乱甚至左右均动弹不得的境地中,这时,你不能通过在椰子壳中寻找到一个你自己的声音而解脱,但你可以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椰子壳”以下的部位而进入不同的境界。美国一个企业家,每当他想找出一个答案或做出一个决定时,他不是在办公室里苦苦思索,而是会出去跑步,经常,答案会在他跑步途中蹦出来。

  我自己也发现,灵感都是蹦出来的,而不是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或者说,灵感很像是从肚子里跳到脑海中的,至少那一刻的能量中心不是在头部。

  小腹部是能量的接口

  最近一个月,我常常问自己,刚才那种感觉、那种声音从身体哪个部位发出来的呢?结果发现一个规律:

  1、讨厌、厌烦与鄙视等包含着对别人强烈评判的感受是从头部发出的;

  2、同情、包容、爱、悲伤等围绕着渴望爱又担心失去爱的种种情感是从胸部发出的,集中部位是心口;

  3、力量、宁静,与某一事物、某一人乃至整个世界的合为一体感……这些感受产生时,注意力是集中在小腹部的。

  简而言之,可以说,头部产生的感受总离不开思维的评判,心口产生的感受总离不开爱与不爱,小腹部产生的感受则与链接感有关。

  这是我的总结,而我国的道家则概括说,我们的身体有三个能量中心:上丹田,即眉心;中丹田,即胸口;下丹田,即小腹部。但不同的是,我这个总结似乎有高下之分,而且是部位越靠下,感受整体上越好,而道家则无这一分别,甚至还是相反的,下丹田的能量是最容易修炼的,而中丹田和上丹田更难。

  道家的说法有些玄虚,但心理学家也有类似的发现。曾花多年时间专门观察婴幼儿的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发现,婴儿最早是用腹部与妈妈链接的,后来才转成了其他方式。对此,敏感的妈妈都知道,几个月的孩子会挺肚子,而那好像是孩子在召唤妈妈,抱抱我,亲亲我,这就是他们在用肚子寻找与妈妈的链接感。

  有心理学家还通过录像研究发现,在这个时候,假若妈妈完全接受不到孩子发出的这一信号,而对孩子置之不理,那么,就算她们在其他时候对孩子有较好的照料,孩子还是可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与妈妈亲近,最后甚至会陷入一种彻底不与妈妈沟通的状态。因而,有心理学家认为,自闭症可能与此有关。可以说,在我们生命早期,我们都有一个阶段,是想用肚子与别人建立链接感的,但逐渐地有了转变,先是变成通过心与别人建立亲密感,最后变成了通过头脑与别人交流。

  对于这个历程,吉利根说,西方神话也都有寓言式的描绘。在神话中,英雄之旅都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英雄活在花园里,无忧无虑,只是和神奇的环境连在一起。

  第二个阶段,他被放逐到沙漠里,被教育使用头脑。这一阶段甚至会有40年,占了生命的一半时间。也许,对于一些人而言,沙漠的阶段从还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了,因为妈妈说“我不想要你”。每一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被放逐,这也许是在一岁,也许是在两岁,也许会更迟,但它总会来。但这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会学会很多生存技巧,只是分离的心逐渐压过了合一的美。

  第三个阶段,越发感觉到要回到花园的使命感,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你。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40岁以前,在这个阶段你是活给别人的,第二个阶段是40岁以后,在这个阶段你要活出你自己。


健康第一站, 版权所有丨 转载请注明发掘“活出自己”的感觉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