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民营力量如何扮演“守门人”

医院动态 jkdyz 60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社区医疗:民营力量如何扮演“守门人”

  在医改方案公布之时,颇具争议的民营医院迎来了发展的东风。新方案明确规定: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

  一直在夹缝中成长的民营医院得到了一张新的出生证―――曾经的野蛮生长,使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获得勃勃生机,但种种的诟病亦在所难免……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最贴近市场运作的医疗机构将如何发挥自己的灵活机制,跳脱成新医改大潮中的鲶鱼,我们将持续关注……

  如果你的小孩发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在离你家几百米远的地方,而大型三甲医院却要坐半个小时的车才能到,你愿意去哪家?

  大多数父母都会选择“不辞劳苦”,宁愿舟车劳顿,挤在人群中挂号,再排几个小时的队就诊,也要到大医院看病,原因很简单―――社区门诊简陋的检查设备和年轻的医生看上去都不那么令人放心,而去大医院可能排了几小时的队,医生一两分钟就打发你出来了,但毕竟漏诊和误诊率相对低很多。

  在欧美等医疗体系较成熟的国家,社区医疗是病人首先求医之处。社区医生通常称为全科医生。这些国家的医疗体系要求,所有的病人在获准到专科或医院就诊前,必须首先到全科医生处就诊。因此社区医疗也被称为专科医疗的“守门人”。

  但是在中国,社区医疗的简陋,使得患者的信任度普遍较低,社区医疗的发展一直处于较低端的层次,难以起到“守门人”应有的作用。

  然而,记者发现,在医改的大潮下,一些民营的力量已悄悄地潜入以公立医疗为主的社区医疗体系中,在政策未明之时,开始尝试走市场化的路径。这一期,我们会介绍民营力量如何改写社区医疗作用的两个不同的案例。一个完全走市场化的路径,争取风险投资等资本力量,尝试引入欧美等地的社区医疗经营,走可复制性的连锁路子;另一家则依托政府的力量,以专业的医疗管理水平托管公立社区医疗,盘活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的僵化机制……

  案例1

  文安健康管理:政府当老板,职业经理人管理

  如果不是营业执照上“民办非企业单位”清晰地将这一机构定性,当你走进广州市番禺区桥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完全不会觉得这与政府公办的街道社区医院有什么区别:全省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CI招牌,绿底白字。

  “我们纳入政府统一管辖,是非营利性医院,”该医院的法人代表、文安(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建人张文安向记者介绍,非营利性质的社区医院与营利性医院最大的区别就是要承担与公办社区医院同样的职责,包括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疫苗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同时也享受免税等非营利医院的待遇。“其实就是政府为了搞活竞争,从自己的社区医院里拿出一小部分,让我们来执行管理,我们相当于职业经理人,政府才是‘老板’。”张笑言。


健康第一站, 版权所有丨 转载请注明社区医疗:民营力量如何扮演“守门人”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