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区血液库存量下降,医院临床用血紧张。今年春节期间,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则发生“微博求血”的动人故事。频频出现的“血荒”,引起一些人大代表的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杨蓉娅认为,献血法推动了人们无偿献血意识的不断增强,参加无偿献血的公民越来越多。但现行献血法部分条款存在着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之处。
杨蓉娅代表指出,献血法对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作出了免费用血的相关规定。问题是,各地对无偿献血者的免费用血政策不统一,主要涉及献血者的跨区享受免费用血及其免费用血时间期限和最大用血量等问题。多数情况是异地献血者回到当地不能及时享受免费用血,如有用血需先交费,事后可凭发票到先前的献血地报销,其中环节较多,手续较繁杂,给献血者用血带来诸多不便,同时也影响到部分无偿献血者的积极性。
对此,杨蓉娅代表建议,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献血者跨区域享受免费用血制度,以保证献血者可在全国范围内享受足量免费用血,保护无偿献血者的积极性。
针对献血法规定的年龄及献血量,杨蓉娅代表建议,参照国内外献血实践,适当放宽限制。例如,在年龄方面可参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18岁至65岁,将我国现行献血年龄适当放宽至18岁至60岁。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芜湖市委书记陈树隆表示,政府和卫生部门要加大献血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市民知晓率,增强无偿献血意识。“我希望广大市民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在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看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医院手术量增加,使得临床用血需求日益上升,但我国献血量有限,且增长速度无法跟上用血增长速度。
刘忠军代表认为,鼓励无偿献血是应对“血荒”的一种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在血及血液制品日趋紧张的今天,大力提倡在手术时采用自体血回输,同样可以为解决血液供应不足问题“开源”。
刘忠军代表告诉记者,自体血回输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在我国已使用10年左右。“自体血回输在北医三院骨科已成为常规使用技术,70%―80%的手术不再需要异体输血。”
谈及自体血回输技术的推广,刘忠军代表认为,这不仅需要改变临床用血观念和用血习惯,还需要卫生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条例,尽量减少异体血液的使用,以制度或法规的形式保障临床用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临床用血“开源节流”。
(责任编辑:陈韶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