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新闻:乳品业爆料:问题原料稀释重回市场

黑食品 jkdyz 37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奶粉掮客”不但向中小奶粉厂倒卖奶粉,甚至把生意做到大奶粉厂。许多人相信,原料奶粉即使有问题,稀释之后问题也不大。问题奶粉很难真正退出市场。[相关专题 毒奶粉卷土重来 三聚氰胺幽灵再现 ]

  “最起码这个人非常实在。说白了,也就是农村普遍说的‘老实人’。”周忠华叹了一口气。

  沸沸扬扬的青海再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引发了全国乳制品行业一阵重新检查之风。作为向青海省民和县东垣乳制品厂提供问题乳粉原料的犯罪嫌疑人而被公安机关抓获的周忠林正是周忠华弟弟。

  7月19日晚,周忠华告诉记者,周忠林是经手销售往青海的三聚氰胺奶粉的中间人,他对该批奶粉含三聚氰胺并“不知情”,货是周忠林从一位孙姓行业人士处购得,而孙的货则来自河北,由一位戴姓奶粉生产方提供。“姓戴的应该是三鹿那边的,河北的奶粉生产原来都挂三鹿的。我今天听说,姓孙和姓戴的两人都被抓了,厂子也找到了。”

  而周忠林曾经的乳业漂泊经历折射出了中国乳业小企业的乱象与困境。

  乳业“漂泊者”

  1977年,周忠华从西北农大毕业后回到老家陕西泾阳县乡里的中学教书。次年底,咸阳市招干,他挤上“最后一班车”,凭借畜牧兽医专业的大学文凭来到了泾阳畜牧站,并使泾阳成为远近闻名的奶山羊县。此后,周忠华又在任兴隆乡副乡长期间大张旗鼓地搞起了奶牛养殖。

  此后的经历让周忠华成了泾阳县志中经济人物之一,县志中记载:“1993年,考虑到县域及邻近地区鲜奶加工能力不足导致群众‘奶贱杀牛’的实际,(周忠华)毅然辞去公职,开始租赁经营已经停办的咸阳市底张镇乳品厂,不到一年时间,企业起死回生。1999年,企业发展成为拥有1600万元资产,百余名员工,年产值1100万元的陕西省咸阳康华乳品有限责任公司。”

  故事的实际过程并不如县志中的描述这般顺风顺水。

  周忠华1993年离开畜牧站之后,接手了两家分别停产了3年和10年的乳品厂――后来改名为咸阳乳品厂的底张镇乳品厂和另一家名为“方里”的奶粉厂,在1994年又去山西接手了一个乳品厂。

  1994年,初中毕业后在外面做了几年炊事员的周忠林过来给周忠华帮忙。“饭做得不错”但字写得像“蚂蚁爬过去一样”的周忠林,就此管起咸阳乳品厂的奶粉销售。

  根据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此前的数据,1999年乳制品行业内绝大多数亏损,有1200多家乳制品企业日加工能力在20吨之下。这些小企业不少均生产奶粉――生产奶粉的主要设备为浓缩设备和喷雾干燥设备,属于传统技术,易掌握。

  周忠华说,自己在咸阳乳品厂的经营理念经常被视为异端――“大家都反对,包括同行都反对。”反对者中就包括自己的弟弟周忠林――后者既反对比他大三岁的哥哥“搞奶粉也需要搞养殖、草地等一系列配套”的思路,也反对哥哥1997年上脱脂奶粉生产线的决策。

  原因很简单,周忠华自认为正确的理念并不能转化成看得见的利益。

  2001年年底,周忠林离开咸阳乳品厂,但与人合股搞的全脂奶粉厂半途停滞,他买下合伙人的股份销售了几年奶粉。

  在周忠华的描述中,周忠林接手的奶粉厂在渠道中拖欠的货款太多,“没赚几个钱”又在2007年卖出了厂子。而在此期间,周忠华的咸阳康华乳品有限责任公司(由咸阳乳品厂改名)也在阜阳“大头娃娃奶粉”风波中严重受损。

  周氏两兄弟都来成了乳业又一个赚不到钱也离不开的“漂泊者”。

  卖厂之后,周忠林在甘肃临洮县又跟人合伙办了一个厂,“刚办起来,时间不长就赶上三鹿这个事。”

  三聚氰胺风波后,地方政府希望周忠林的乳品厂持续生产以支持奶农,“政府要求他必须开厂,给政府解围,当时政府借了他150万让他继续生产,但很快就赔完了”。周忠林随后退出临洮的这个乳品厂。

  奶粉调拨与中间人

  一位乳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周忠林的经历在行业内非常典型――“大公司抢奶的时候,小奶粉厂得不到奶源就关门了。而等到大公司撤出这片地方的时候,奶农卖不出奶,小奶粉厂又开张了。”

  上述人士认为,近十年来高速增长又伴随着数年一次危机事件的奶粉市场,使得中国数以千计的中小奶粉厂开开停停,这导致了市场长期存在库存奶粉以及相应的奶粉调拨――奶粉厂买入奶粉“生产”奶粉,使得奶粉“掮客”应运而生。


健康第一站, 版权所有丨 转载请注明黑新闻:乳品业爆料:问题原料稀释重回市场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