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格尼克是俄罗斯的一位心理学家。1927年,她在维也纳的一个餐厅吃饭时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餐厅的服务员似乎只有在上菜的时候才记得客人的菜单,当菜上齐之后,菜单就从他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于是,蔡格尼克做了一个实验:她让受试者做22件简单的工作,如写下一首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完成每件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大体相等,一般为几分钟。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许做完,另一半在没有做完时就受到阻止。允许做完和不允许做完的工作出现的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做完实验后,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立刻让受试者回忆做了哪些工作。结果显示,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忆43%。
这种现象就叫做蔡格尼克效应。
人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这种与生俱来的驱动力容易使人走入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种则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嗦,时常半途而废,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关于这种心理,曾有过这样一段笑谈:一位爱睡懒觉的大作曲家的妻子为使丈夫起床,便在钢琴上弹出一组乐句的头三个和弦。作曲家听了之后,辗转反侧,终于不得不爬起来,弹完最后一个和弦。趋合心理逼使他在钢琴上完成他在脑中早已完成的乐句。
试想一下,信写了一半,圆珠笔突然没墨了,这时你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还是四处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在寻找时思路又转到别的方面去了,继而丢下没写完的信不理?
蔡格尼克效应对拖延症患者而言是个好消息:如果你真的打算完成一项任务,那就不大可能拖沓。一旦开始,你便更倾向于完成某件事。在面对一个大的项目时,不要想着从最难的部分着手,而要先从当下易于把控的部分开始。蔡格尼克效应效应告诉我们击败拖沓的关键是开始的地方。
因此,对于想要克服拖延症的同学,小编有以下建议。
第一,看事物的时候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如果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就勇敢地放弃。
第二,为要做的事情设定一个deadline。针对每一项工作任务,预测可能需要的时间,根据时间结点来评估自己的任务完成计划。
第三,一点一滴地强化意志力。我们可以先从一些小事来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必须每晚睡前刷牙。
第四,细分每一步工作计划。对于一项工作任务,不要盲目的去做,前提是仔细思考,细化每一个任务步骤,结合每一步任务所需要的条件,即可。
不要一开始就去撬最难的那部分,先挑软的柿子捏。只要你能先让项目中的任何一部分先开始运作,其余的部分会自然的被带动起来。一旦你开了一个头,无论它多么琐碎,总会把你带到最后的。它会像上了发条一样在你的脑海中转呀转,令你欲罢不能。
这个方法看似简单粗暴,实际上确实是简单粗暴。但是我们通常都不记得这个道理,因为我们一直纠结于项目中最困难的部分,思维僵化,还没开始就被打败了。困难使我们产生悲观的预期,这是导致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