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躯体运动导致肌肉发达。但是,肌肉发达与健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肌肉运动会消耗大量氧气,造成肝脏、大脑等器官相对缺氧。运动会是新陈代谢加速,而新陈代谢过快极易导致衰老。对人类而言:让心率放慢,也许是延长寿命的一个新思路。
运动性猝死的原因
所谓运动性猝死,按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和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的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意外死亡。
发生在我国众所周知的运动性猝死是在新世纪的第四天,我国优秀男排运动员朱刚的突然死亡,和此前不久青岛海牛俱乐部足球运动员曹春鹏在全国青年联赛中突然倒地,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以及近年接连发生的在北京马拉松比赛中的运动员死亡。
其实随着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为人知的运动性猝死发生率比我们知道的要大得多。据有关资料,美国1992年估计每年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为0.4/10万人;芬兰1948~1972年入伍士兵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为2.3/10万人;英国1980年报道了10年中英国男性士兵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为3.5/10万人;前东德1982~1989年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为0.25/10万人。1996年,德国科学家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欧洲心血管学会会议上公布,1981~1994年,德国各俱乐部中猝死的运动员达2000名,其中足球运动员628名、网球运动员151名、自行车运动员124名。

我国尚少有这方面的全国调查和统计,国内近10年关于运动性猝死的病例报告总计不超过200例,仅此,也应引起重视。中国幅员广,人口多,如作详细统计,估计发生率不会低于其他国家。从上海和华东地区1998年抽样调查的40例猝死病例分析,运动猝死涉及的人群较为广泛,有运动员、教练员、教师、干部、工人和大中学生,年龄为12~78岁。
至于运动猝死的原因,以色列医学博士把运动影响心肺系统的两个主要变化认为是诱发猝死的原因。一是运动过程中血压升高,当运动骤然停止时,血压下降更明显了,低血压对冠心病病人是危险的,运动训练后猝死发生率要比训练过程中高;二是人体尽力呼吸时,胸膜腔内压和肺内压明显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回心血量,妨碍左心室的血液充盈,因此心排血量减少,继而血液无法正常地到达周围循环,造成脑缺血,发生脑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