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餐文化”尚未形成

一日三餐 jkdyz 53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中国“早餐文化”尚未形成 均衡营养成新趋势

  说到早餐的重要性,很多人张口即来。中国有很多俗语表述三餐,“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早餐是金,午餐是银,晚餐是铜”……说法不同,意思却一样:早餐是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应措施推动早餐产业发展。

  早餐文化尚未形成

  2001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放心早餐工程”,推广“放心早餐”和“阳光早餐”,然而9年过去了,效果却并不明显。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认为,导致政府早餐工程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年轻白领并未形成早餐文化,很多人觉得早餐可有可无,或者忙于上班没有时间吃。二、没有推出广受民众欢迎的早餐品种。早餐在健康的同时也不能丢掉可口这一要素。

  2009年9月,上海专业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37%的上海市民花在早餐上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路边摊上的油条、烧饼是大多数上班族的早餐首选,尽管9成的调查者认为早餐十分重要。早餐仿佛只停留在了意识阶段,在行动上却被很多人忽略。

  2009年5月,700多人参与了一个有意思的网络早餐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通常花多少钱吃早餐。42.2%的网民选择了1―2元,45.8%的网民选择3―5元。也就是说88%的人吃顿早餐不超过5块钱。笔者在街头对20位消费者做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对于“您觉得一顿早餐通常花多少钱比较合适”这个问题,有12位消费者表示在2元以内,占了60%;6位消费者表示在2―5元,超出这个范围就不太会接受;2位消费者未作明确回答,表示不一定。很多人会说“早餐吃得像皇帝”,但五块钱的皇帝餐未免有点寒酸。相比较而言,晚饭反倒成了最丰盛的一顿。

  不吃早餐、不愿意在早餐上花钱,这些都成了阻碍中国早餐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对早餐的理解多半不够正确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美国康宝莱营养咨询委员会顾问纪立农教授认为,科学的早餐应是低热能、营养均衡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一样都不能少,特别是要富含膳食纤维。科学的早餐应包括四种类别的食物,分别是以提供能量为主的,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的粮谷类食物,如面包、馒头等;以供应蛋白质为主的,主要是肉类、禽蛋类食物;以供应无机盐和维生素为主的,主要指新鲜蔬菜和水果;以提供钙为主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的,主要是奶类与奶制品、豆制品。

  对比可知,我们现在吃的早餐大多只包含上面的一种或者两种,吃饱没吃好的情况非常普遍。早餐提供的能量和营养素占了全天总需求的30%以上。而近期,北京某研究机构调查发现,京城白领每天摄入的能量和营养素只有不到2%来自早餐。这科学的早餐,举个例子,是馒头+鸡蛋+苹果+豆浆,一个馒头,只相当于完成了1/4的早餐。中国人传统早餐往往缺乏膳食纤维,适当增加蔬果十分必需。

  人体经过一夜的酣睡,储备的能量已大量被消耗,急需补充营养。因此早餐是不是吃好直接影响了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且早餐是最不易转化为脂肪的一餐,因为你有一天的时间消耗。不吃早餐容易导致午餐晚餐过多摄入,则容易增重。午餐吃得过多,容易引起下午精神不济,昏昏欲睡;而晚餐更是应该谨慎摄入。按照“早餐吃得如国王,午餐吃得如绅士,晚餐吃得如乞丐”的说法,如果一天的伙食预算是30元,3∶2∶1的比例,即早餐15元,午餐10元,晚餐5元的配比似乎比较合理。

  健康早餐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数据,自2008年起,我国早餐市场面临年增幅14%的发展空间,包括外资餐饮企业在内,许多快餐品牌已开始全力进入中国早餐市场,而越来越多的新早餐理念也进入中国人视野。比如2009年引发众多媒体关注的“全能营养餐”。通过一杯芦荟水、一杯大豆蛋白调制的营养奶昔,一杯草本茶饮的组合,“全能营养餐”以其方便、快捷、营养快速占领了上海、温州、北京等地的白领市场。尽管价格略高于普通早餐,但是相当多的市民还是选择了它,这从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消费者早餐观念的转变。

(实习编辑:嘉瑶)


健康第一站, 版权所有丨 转载请注明中国“早餐文化”尚未形成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