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瑜伽从苦行到禅定

瑜伽常识 jkdyz 117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练瑜伽从苦行到禅定

  练习瑜伽有几个层次,最初是要修炼,这段时间是比较苦的,主要是身体的锻炼。接下来就是对精神的修炼,这个阶段就是禅定。

  瑜伽虽然广泛且长久地在印度传播,但从佛教文献来看;在佛教创始人乔答摩?悉达多(公元前565-前485年)(此生卒年依汉传佛教说法,约与中国孔子同时。依南传佛教说,一为公元前624-前544年,一为前623-前543年。)生存的时代,印度普遍流行的修行方式是苦行。苦行为梵文tapas的意译,原意为“热”,因为印度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天气炎热,所以宗教徒把受热作为苦行的手段,后引申为断除肉体欲望,忍受各种苦难的宗教实践。佛教的苦行称为“头陀”,而把其他宗派的苦行称为外道苦行;据北本《大般涅经》卷十六记载,诸外道苦行有自饿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单脚独立,五热炙身,常躺卧于灰土、棘刺、树叶、恶革、牛粪之上,又有受持牛戒、狗鸡戒,以灰涂身,披散长发等。时至今日,此类惨痛行径仍流行于印度教徒中,我国读者从报刊图片中也常目睹。

  从苦行到菩提的转折,意义非常重大,可以看作是修炼手段从蒙昧、野蛮向文明、理智的转变。因为苦行虽和禅定一样追求解脱,但苦行把人的肉体与精神完全割裂和对立起来,以自我肉体折磨去获取精神自由,实际上已把精神的载体――肉身破坏了。如以奉行苦行最为严酷的耆那教来说,其数祖大雄(尼乾陀?若提子,与佛陀同时代)的11名弟子中,有9名因断食苦行而结束了生命。印度人认为,肉体与精神是二元对立的,前者肮脏,后者洁净,因此,对肉体折磨达到精神解脱是可行可敬的。

  而佛陀另寻指向,转向思维的训练,以沉思代替苦行,终获成功。对自己生活的过去与对他人的观察,佛陀提倡”中道”智慧,反对两种极端行为:”一者处情欲中尽情享乐,粗俗凡庸”,”一者虽曰虞诚,而安苦楚、暴虐”,按现在的话来说,前者是享乐主义,后者是苦行主义,佛陀认为这二者都不能获得福乐,因为肉体是外在的,用功于外在,无益;精神是内在的,所以佛陀告诫弟子们:”此二极端,慎勿追求,如来所阐中道,可得觉知,可获智慧,导人于清净、正觉、涅、寂天之境。”(此译文见增支部经典73,载黄心川:《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73页。)若把乔答摩?悉达多的觉悟放在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范围中,真意义更加明显,大约与悉达多太子同时,中国有”百家争鸣”时期,老子、孔子等追求精神的永恒,西方也有古希腊人以理智阐述其哲学见解。在人文发达的世界各地,都在发挥思维的作用,发挥生物界进化几百万年最高产物 大脑的机能。从此:人类心智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向前发展的,练习瑜伽也是这样。没有身体的痛苦就不会有心灵的安宁。我们要把握住这个规律,好好的做好每天的功课。

(实习编辑:吴瑾瑜)


健康第一站, 版权所有丨 转载请注明练瑜伽从苦行到禅定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