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跃文夏季猝死的记忆犹新,今夏,“猝死”的新闻更是频见大江南北报端。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十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心脏病人夏季猝死者平均占全年死亡人数的47%!
心脏,为何难过高温关?
今年的秋伏,是否会借夏火之威更加猛似虎?朋友,心脏病离你我并不遥远,不要以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就忽视对心脏的呵护,被高温夺命的,不少是年轻人!
采访专家:省人民医院 老年心血管科许迪、郭妍主任医师
1、心脏被高温逼停了
7月5日上午,南京60多岁的赵大爷爬紫金山健身,爬到半山腰时突然中风,幸好抢救及时,捡回一命。据知,老人原有高血压病。
7月5日中午,北京站站前广场,一位27岁男子送人进站时,突然晕倒猝死,家属称其并无病史,医生怀疑他有隐性心脏病。
7月7日中午,一名59岁的湖北籍男子在海口汽车南站等车时突发心脏病,幸得好心人拨打120,才转危为安。
7月26日,北京一位50多岁的男子在家中安装桶装水时,突发心脏病倒地,急救人员赶到时,他的心跳和脉搏均已停止。
8月2日上午,无锡一名60多岁的老人在24路公交站台候车,突然晕倒,抢救无效死亡。
再看“120”信息:7月6日,南京“120”出车97次,创下单日纪录,其中各类心脏病患者占到了三分之一;无锡平均每几分钟就要出一趟急救车,心脑血管疾病比平时增了2成以上;北京120在高温期间,每天心脑血管急症抢救近200人次,等!
每年冬春才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而夏季温高,血管扩张,胸闷、气短、心绞痛等症状都有所缓解,为何还有这么多病人被酷暑击倒?为何心脏病人高温季节猝死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季节?
2、心脏在酷暑天最累
研究证实,当气温超过33℃时,人体新陈代谢显著加快,心脏负荷加重,心率加快;气温达到35℃时,人体主要通过出汗来散热。为了排汗,心脏要加大工作量以促进汗腺代谢;为排汗散热,人体全身血管随之扩张,血流加快、血流量增大,心脏泵血量加大、泵血速度加快,这样也增加了心脏的负荷。
3、心脏在大热天难“吃饱”
如此劳作的心肌细胞,在高温中,却经常得不到足够量的血供、氧供。
心脏上布满血管――冠状动脉,它就像河流灌溉良田一样滋养着心肌细胞。夏天,人体为散热而扩张体表血管,皮下血管的血流量比平时增加了3-5倍,这样回流到心脏冠状动脉的血量减少了,直接影响心肌供血;此外,人在高温下,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心肌血供减少;夏日,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容易导致缺氧。
4、风险叠加干扰心跳
心脏性猝死,主要为致命性心律失常所致,而在高温酷暑中,导致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增高了――
情绪: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一到热天,容易急躁,即便是一件不太顺心的小事,也常让人火冒三丈,像吃了炸药似的,这是因为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很容易受外界炎热环境的影响。如此“情绪激动”,会让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致使心跳加快、舒张期缩短、心室内传导加快,从而引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睡眠:伏天天热,睡眠质量大打折扣。睡眠不足,使心肌耗氧增加,这是心律失常的诱因之一。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若日睡少于5小时,60岁以下成年人患心绞痛、冠心病、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高1倍。
出汗:热天出汗多,人体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血液黏稠度升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血栓,导致缺血、缺氧反应,导致心律失常高发。
大量出汗,造成体内水分和钾、钠等丢失,引发水盐代谢紊乱。特别在低钾状态下,容易触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猝死。如果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电解质紊乱会诱发心律失常,严重者引发猝死。
中暑:正常情况下,经中枢神经调节,机体内多余的热量被排出体外,使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但是,当环境温度超过40℃,中枢神经被热蒙了,其调节职能受到抑制,汗液没办法排出,体内热量还在继续产生,并积聚,从而对各个脏器造成损害,引发猝死。
另外,如果是在强光下暴晒,身体温度超过41℃,体内细胞中的蛋白质就会变质,随着体温升高,变质也越严重,从而引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