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不管遇到什么小伤小创,总以为只要贴上一块创可贴,就会万事大吉;甚至有人把创可贴当成“万金油”,认为它能包治百伤,百创可贴。创可贴到底有多神奇,且看专家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黄小丽的儿子在玩耍时不小心将手指划了一道深深的伤口,想到自己在手被划伤后,经常贴贴创可贴就好了,于是,黄小丽没有给儿子的伤口做任何消毒就贴上创可贴。
两天后,儿子感到手指又痛又痒,待揭下创可贴,黄小丽才发现儿子的伤口不仅没有愈合还化脓肿胀,只好将儿子带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医生。
医生说伤口感染了,是因为在使用创可贴前没有清洁消毒伤口造成的。这时,黄小丽开始怀疑创可贴“神奇”的功效……
创可贴诞生:精心呵护所爱的人 创可贴在今天的应用可说是非常普遍,它使用简便,疗效肯定,对表浅、细小的伤口有很好的恢复作用,使用后对人体几乎没有什么妨碍,可以说是呵护备至。
实际上,它的诞生,也伴随着一段爱的故事―― 1917年,美国人埃尔・迪克森与乔瑟芬・克奈特结婚。对烹饪毫无经验的新婚妻子乔瑟芬常在厨房切着手或被烫伤。
那时,人们就知道要用纱布和胶布覆盖伤口,先是剪好纱布,然后按纱布大小剪好相应尺寸的胶布,再贴在伤口上。迪克森发现,纱布太大时,很容易掉下来。而且,一只手受伤,在无人帮忙的情况下用另一只手包扎伤口也不方便。
迪克森想,如果把纱布和绷带做在一起,就能用一只手包扎伤口。于是,他拿了一条纱布摆在桌子上,在上面涂上胶,然后把另一条纱布折成纱布垫,放到绷带的中间。
当迪克森太太又一次割破手时,就自己揭下粗硬纱布,用她丈夫发明的绷带贴在伤口上。这种把纱布和绷带做在一起,就成了创可贴的雏形。
1921年,迪克森供职的新泽西州强生公司建议用Band-Aid(邦迪)这个名称。其中Band是绷带,而Aid是帮助急救的意思。后来也成了绷带的同义词。这个产品到了中国,人们根据它的功用,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创可贴。
人们总是希望用于包扎伤口的材料既轻巧、透气,又能消炎。迪克森把纱布和胶布这两种材料组合在一起制成创可贴,正符合了这种理念。
创可贴是由具有弹性的纺织物为背衬,正面是附高分子热溶胶胶黏剂的长形胶布,内层中间是含有苯扎氯铵的白色吸收性强的吸收垫和一层黄色隔离渗透膜组成的保护性复合垫。
苯扎氯铵是一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类广谱杀菌剂,能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使菌体内容物外渗,使多种细菌死亡。创可贴采用的材料既止血,又消炎抗菌,还能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