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分为服务提供体系、服务技术(产品)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中医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又分为县级中医医院、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村卫生室,还有综合性中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站)和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
目前,中医医疗服务提供网络基本覆盖城乡,但还不完善,全国上下仅有3115个中医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678个中医类门诊部、29902个中医类诊。在90%左右的综合医院设立有中医临床科室,98%的社区卫生有服务中心和65%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但是,还有24%的乡镇卫生院中没有中医科,70%的村卫生室中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医疗服务资源具有一定规模,但资源总量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种所占的比例较小,服务条件有待改善。根据我国的现状,中医医疗机构33872,占全国卫生机构总数的12.17%;
中医医院占全国医院的近16%,中医诊所占诊所的22.47%;中医医院床位(386941)占医院床位总数的13.6%;中医执业(助理)医师(590068)占执业医师总数的35.88 %。还有不少中医医院,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县级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没有达到《中医医院标准》,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还有许多缺乏中医医疗服务的基本条件。
而中医医疗服务量占有一定比例,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根据2008年的统计,中医医院门诊诊疗人次达3.02亿人次、占全国医院总诊疗人次的17.0%,出院968万人,占13.0%,
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处方所占比例为32%,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门诊量占总门诊量30%左右,中医医院功能不完善、服务能力不强、中医特色不突出,城乡基层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单一,诊疗水平较低。
所以,根据中国目前的现状,我们要加强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加强综合医院的中医药工作,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对于没有设立而应当设立且有条件设立县级中医医院的,要加紧建立;对于没有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按照标准加紧建设;着力解决9000个左右的乡镇卫生院还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问题,和近2/3村卫生室还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问题,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院,同时还要积极发展中医诊所(坐堂医诊所)。
中医服务技术(产品)体系同样也存在着其需要改善提高的地方。服务技术(产品)体系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有药物(内服、外用)和非药物(针、灸、推等),还有疗效评价、质量控制、智能系统等。诊断技术方法方面,独特而简便,需要经验积累,难以量化;注重疾病、证侯的诊断,缺乏对人的整体功能状态的判断;仪器设备缺乏,功能单一,技术含量低、实际应用少。治疗技术方法方面,丰富多样,简便易行,费用比较低廉;仪器设备缺乏,功能单一,技术含量低;每种技术方法的适用范围广而针对性相对接弱每种技术方法的适用范围广而针对性相对较弱,临床效果评价缺乏;应用的规范性、系统性较差。其他技术方法上,疗效评价缺乏既能充分反映中医药优势又被普遍接受的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缺乏既体现中医药特点又符合质量控制要求的有效方法。
所以,要加强科学研究,把握中医本质,立足临床实践,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注重继承创新,在进一步丰富发展的基础上,注重规范化、系统性、集成化,注重仪器设备的提升、开发,注重效果评价、质量控制等技术方法的建立与创新。同时,不可以忽略加强推广应用,特别是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设备的推广应用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
中医服务支持体系有着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政策措施、管理措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其他方面。法律法规方面,自身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机构/、人员/、技术准入方面已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体现中医药特点不够。药品管理方面已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但也体现中药的特点不够,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涉及中医药的,注意中医药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不够。所以,要推动中医药法律法规的建设,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修定以及实施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更好地体现中医药特点。
标准规范方面上,虽然已经开始注重建设,但总体上还十分缺乏,还未形成系统。即使已有的标准规范,实际应用不够,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其他相关标准的实施对我们形成压力。所以,要建立体系,加快建设,不断完善,管理标准规范与技术标准规范并重,制定与实施并重,注重把握本质,体现特点,与相关标准规范的衔接。
在政策措施方面,区域卫生规划政策,注重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但全面落实还需要有关方面的支持和我们自身的努力。要投入政策,近年来对中医医院的基本建设和业务建设的投入大大增加,但长期的投入机制、财政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价格政策已注重体现中医服务的技术劳务价值,但总体上看中医服务价格还偏低;补偿政策已明确要对中医医院倾斜,但如何补偿还需进一步探索;医保政策,已注重鼓励中医药的应用,但还不够到位。因此,要不断加强现有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管理措施方面,涉及机构、人员、技术、药事等各个方面,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管理措施的制定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和标准规范支撑。随着投入增加,建设项目的管理任务十分繁重,管理措施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推动和严密的组织,由于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管理资源严重不足。要做到进一步细化管理措施,实施精细化管理,注重管理措施的综合运用,提高实施水平,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要发展完善的同时,不可忽略人才的培养。院校教育体系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培养了许多中医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不断加强,制度逐步完善,注重高层次中医临床专业技术带头人和业务骨干的培养,加强基层中医临床技术的培训与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职业技能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快发展。现有中医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的总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结构、分布等还需进一步调整。
科学研究也是一个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强化以临床为基础、以服务临床为重点、以提高疗效为核心。科研投入力度要不断增加,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对于突出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对人类健康影响严重的疾病、中医有优势的疾病等,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临床实用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健康第一站( 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实习编辑:陈炫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