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药烙上中国印 我国新药发展之路

行业峰会 jkdyz 42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药品研发领域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药品研发领域从以传统中药为主的研究,逐步走向现代药物与传统中药并行的研究之路,研发出一系列在国际上领先和首创的新药。

  创制新药:从一枝独秀到百花争艳

  在上世纪70年代,一提到中国原研新药,人们能够想到的似乎只有青蒿素。这个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发明”的科研成果,曾经一度成为中国药业骄傲的“金字招牌”,但它的身影是耀眼而孤独的,当时中国原研的新药实在是寥若晨星。

  1978年,改革开放的钟声敲响,药品研发领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30年间,中国原创新药的数量不断增长。改革开放初期,合成药物的研究方法多以天然有效成分或疗效好的药物为先导化合物,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全合成研究,进而探索结构改造,合成其衍生物或类似物。

  1985年,具有抗癌活性的天然药物美登素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全合成成功。1986年,从民间草药千层塔(蛇足石杉)中发现的石杉碱甲、石杉碱乙在我国首次获得全合成。

  最近几年,新药研发领域一派繁荣,新药数量不断攀升,我国创新药物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以“十五”期间为例,有45个品种获新药证书,41个品种申报新药证书,109个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据统计,仅从1998年到2007年底,就共有78个一类新药获得批准。

  2007年,治疗老年痴呆的创新药物“希普林”在欧洲开始Ⅲ期临床;抗艾滋病病毒候选新药“尼非韦罗”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具有完整独立知识产权、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特异性抗体靶向药物碘(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在全国上市。

  30年来,药品研发领域不断涌现出烙有“中国印”的新药――双环醇、丁苯酞……这些针对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研发成功的创新药物证明,中国新药研发的能力与改革开放之前有明显进步。与此同时,非甾体抗炎药、海洋药物、抗病毒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也在加紧进行。

  不仅如此,制药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生产工艺也有了大幅度改进,首创了一批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如维生素C二步发酵、黄连素合成、高纯度尿激酶生产方法和装置等。青霉素孢子高单位菌种选育和相应发酵、头孢菌素C发酵等新工艺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法律法规:保护新药研发的原动力

  现在,新药一旦研制成功,甚至只是阶段性成果,研发者马上会想到申请专利。因为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才能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有力的支持。但在30年前,“知识产权”这个名词,对于大多数人甚至科研工作者,都显得那么陌生。

  随着改革开放和新药研究开发的逐步深入,我国与药品有关的法律体系日趋完善,已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新药审批办法》、《中药品种保护条例》、《药品行政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激发了我国广大科技人员从事新药开发与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新药研究从仿制为主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战略转移,为我国新药研发走向国际化奠定了法律基础。

  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药品专利保护,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得到了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品种迅速增加,在心血管药物、抗肿瘤药、抗疟药、避孕药、抗寄生虫药和抗生素等方面进展迅速。

  为防止仿制药无偿利用新药开发研究数据,损害新药开发的原动力,我国认真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实施药品数据保护制度。2002年,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对获得生产或者销售含有新型化学成分药品许可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提交的,自行取得且未披露的试验数据和其他数据,给予6年保护期限。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实施了特别审评审批程序,鼓励创制新药和研发治疗疑难危重疾病的新药。适用特别审评审批程序的新药包括: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未在国内外获准上市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生物制品;治疗艾滋病、恶性肿瘤、罕见病等疾病且具有明显临床治疗优势的新药;治疗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新药。

  基础学科:为新药研发提速

  改革开放30年来,和其他学科一样,我国药学领域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基础学科的迅速发展,给药品研发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更多动力,从而使我国新药研发速度进一步加快。

  翻阅上世纪70年代的老照片,我们会发现,陪伴药学工作者在实验室工作的往往是林林总总的瓶瓶罐罐。而近几年,我们在实验室更多看到的是一台台计算机和其他大型精密仪器。诸如高通量筛选(HTS)等新技术的出现,为新药研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种药物筛选技术,具有微量、快速、灵敏和准确等特点,能在短时间内测试大量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2007年初发表的、由中国科协组织撰写的《药学学科发展报告》,这样评价了我国药学领域各个学科的发展: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学科的发展和研究开发水平显著提高,使发展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的能力增强,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药物化学发展成绩喜人,涌现了许多新成果,许多具有自主产权的新药研究进展顺利,同时出现了一些新观点以及化学信息学新学科发展迅速;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与生产成为开发重点之一,某些新兴领域(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药物的给药系统等)的研究发展较快,成为近几年新药研究领域的亮点;抗生素开发的重点是具有新作用机制与全新结构的抗菌药新品种;中药制药工程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技术协作网络,先后在我国东部、南部、北部和中部建立了国家级中药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和相关机构等,为中药工业的现代化起到推进作用;我国海洋生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海洋生物中代谢产物的结构多样性研究,海洋生物基因功能及其技术,海洋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海洋药物研发等,在国际上引起高度的关注。

  未来战略:以自主创新、仿创结合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国情的需要,我国开发的药物大多是仿制药,自主创新开发的屈指可数。以仿制为主的药物研发战略大大改变了当时缺医少药的局面,为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不可否认,多年来致力于仿制药物开发导致我国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薄弱无力,甚至到目前,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我国新药创新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平均仅占销售收入的1.02%;创新药物临床前、临床评价的规范化尚未得到国际认可,尚不具备参与国际药品研发竞争的能力。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原研新药的重要性才逐渐被认识到。因此,在本世纪初,就有专家提出,我国的新药研制关键在于实现从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仿创结合的战略性转轨。具体措施包括: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创建若干从靶点研究到产品上市完整的新药研发平台;从我国新药研究的重大需求和发现重要疾病创新药物的关键科学问题出发,建立基于致病基因调控途径和网络的创新药物研究新模式;未来在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方面,要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开发天然资源贫乏、量少、难以获得的生物活性物质;利用蛋白工程研制新药;发展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利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成果研究开发生物技术药物等。分子药剂学等迅速发展,反映出药剂学科的总体趋势,将向着更微观、更多地跨学科、更多地与生物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并将采用更新的研究手段;新制剂研究将从品种创新、追踪创新开始,目标是新技术平台,完整的创新体系,综合的创新能力和系列化的新品种。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在新药研发领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只有务实钻研,把创新作为永恒的主旋律,我国的医药产业才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习编辑:韩远飞)


健康第一站, 版权所有丨 转载请注明让新药烙上中国印 我国新药发展之路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