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称全球精神卫生投入人均不到3美元

权威发布 jkdyz 173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在世界范围内,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精神健康障碍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增加精神卫生治疗财力和人力投入,使更多人免受精神卫生问题困扰。

  今天是第20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7日呼吁各国增加精神卫生治疗财力和人力投入,使更多人免受精神卫生问题困扰。

  每年有1/3精神病患者得不到治疗

  政府和民间社会用于精神卫生领域的资源通常很少,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财政资源。世卫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4人中就有一人需要精神治疗,而大多数国家在精神卫生方面的人力和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在大多数中低收入的国家中,只有不到2%的卫生保健资金用于精神卫生,许多国家每百万人口拥有的精神卫生专家尚不足一人,而且这一有限资源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大型精神病院,而不是用于社区和初级卫生保健提供的服务。

  目前,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患者,其中四分之三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由于资源严重不足,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半数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和四分之三的滥用酒精导致精神障碍者无法获得简单、可负担得起的治疗或护理。此外,在世界范围内,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精神健康障碍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

  世卫组织指出,全球每人每年用于精神卫生方面的投入平均不到3美元,而在低收入国家,这一数字仅为0.25美元。在中低收入国家存在精神障碍的病人中,四分之三以上未能获得任何治疗和护理。

  将有限财力投入到精神病院是不良倾向

  世卫组织精神卫生司司长萨克塞纳说,在一些国家存在将有限财力投入到兴建大型精神病院的不良倾向,若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社区和初级精神疾病治疗机构,则有可能让更多受精神卫生问题困扰的人得到早期治疗,避免住院治疗所需的更多花销。他呼吁各国调整投资方向,使用于精神卫生方面的有限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的配置。

  萨克塞纳还强调,精神卫生医疗部门应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大多数低收入国家精神疾病患者无法得到心理治疗,而是单纯依靠服用药物,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世卫组织2008年曾发起精神卫生治疗和护理行动方案。该组织指出,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提供精神卫生治疗和护理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例如,埃塞俄比亚和尼日利亚两国卫生部开始培训精神疾病治疗人员;中国将癫痫控制纳入地方卫生保健体系,并在近20个省区推广癫痫防治计划,筛查人数超过4000万。

  世界精神卫生日由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1992年发起,并经世界卫生组织确定后开始实行。创设世界精神卫生日,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促进对精神疾病进行更公开的讨论,鼓励人们在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方面进行投资。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对精神卫生进行投资”。我国精神卫生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

  对于精神病治疗的历史,一般人知之甚少。简单说来,就是一部朝着精神病院,飞进去,再飞出来的历史。本报记者曾鸣 实习生姜子健 长沙报道

  精神病人解放第一步:离开镣铐和监狱

  “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国”是句谚语,表明法国人民很幸福。是的,其中尤其包括法国的精神病人。

  不管你相不相信,他们每天的生活确实就是种点花花草草,养养宠物,听听音乐,拍拍DV照照相,或者办份报纸,甚至集体外出看电影、骑自行车、游泳、滑雪、旅游。看上去,他们的生活比正常人还要健康。

  但如果你投错了胎,成了在两百年前法国的精神病人,那你就悲惨了。你能够体验到“阿兹卡班”的味道哈利・波特魔法世界里的监狱,那里剥夺了所有的希望和快乐。

  1789年,法国大革命,法国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时,里面的7名犯人中,就有两位是精神病人。当时,精神病人在法国,是被当做被魔鬼附身者对待的:拷着铁链,关在地牢,没有任何权利。

  皮内尔是地球上最早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学者。

  1772年,27岁的皮内尔被任命为巴黎男子疯人院的院长。说是疯人院,称作监狱更加合适:里面除了两千名精神错乱者,还有两千名罪犯、梅毒病人。他们全部被铁链锁拷,拴在地牢。偶尔重见天日,一般是在展出、供人参观的时候。同时,医院也能收点费用。

  皮内尔谴责这种不人道的做法。1793年,他冒着被罗伯斯庇尔政府砍头的危险,解开了一部分精神病患者的锁链,试着对病人进行治疗。治疗方案包括回家,自我锻炼。这些在当时被认为是没用的方法,其实是现代精神病医护思想的先声。

  皮内尔的治疗实验取得了戏剧性的成功,大部分病人被释放。一些具有攻击性的疯癫病人虽然还得监禁控制,也尽可能给以人道的对待。

  皮内尔引发了法国精神病院的改革。其后,他的学生埃斯基罗尔更进一步,在法国各地兴建了10所新的精神病院。1838年,法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精神卫生法》,建立精神病院收治病人。

  把精神病人从地牢里刨出来,放到精神病院去,这就是世界精神卫生运动历史的起点。

  精神病人解放第二步:不只呆在精神病院里

  法国的改革引发了西方大量民主国家“机构化”的尝试:即将精神病患者集中收容在医院中, 提供整套照顾、教育、训练措施, 并与社会隔离。此后的一百余年里,“机构化”都被认为是经典的精神病治疗模式。

  直到上世纪50年代,精神病院的各种严重疏忽和虐待情形的案例,屡被公众曝光。“机构化”治疗模式遭遇困境它被普遍认为是不够人性化、缺乏隐私、与社会隔离、缺乏尊重人权的精神病治疗方案。

  罗丝玛丽・肯尼迪是全美第一名接受“前脑叶白质切除手术”的患者。她患有智能发育障碍,后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1941年,罗丝玛丽23岁,经常从修道院偷偷溜出来玩,家人担心她会“意外怀孕”,给她做了手术,结果导致其智力直线下降到婴儿水平。就像《飞越疯人院》里手术后的主人公一样,罗丝玛丽变得痴傻,终日独坐在窗前,喃喃自语。1949年后,她被家人送到了威斯康辛州一家为“特殊孩子”设立的医院,直至2005年去世。

  罗丝玛丽・肯尼迪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哥哥,约翰・肯尼迪,美国第35任总统。妹妹的状况显然对约翰有所影响。在1960年当选后,约翰・肯尼迪开始修订针对精神病患的国家政策,致力于像他妹妹那样的精神病患者能够融入社会,为正常人所接纳。

  1961年,肯尼迪颁布法案,授权国家精神健康研究院主导全国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 希望能提供现代精神医疗, 使精神疾病患者在社区中维持正常生活。

  1963年,肯尼迪政府决定, 将医院中的慢性精神病患转移至社区, 希望其能够接受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联邦政府大量拨款, 推动“社区心理卫生中心法案”。该法案中特别强调, 精神分裂症病患在六个月内可被治疗, 应将机构中所收留的病患放回社区之中。这就是美国“去机构化”运动的开始。

  而在此前的1953年, 法国精神病医生Georges Daumezon将巴黎根据地理位置进行分区, 将各区的病人划分给各个精神病院进行管理和治疗,开始“分区化”尝试,并在1960年得到政府认可,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不久,这种模式遍吹西方世界,英国、西班牙、加拿大纷纷效仿。虽然在各个国家叫法各异有“去机构化”、“去住院化”、“社区化”、“分区化”等不同称谓,但总的精神就是:不要把病人束缚在精神病院,而要让他们尽可能地呆在社区里,并给他们更多尊重。

  [“社区化”的优缺点]

  三个好处

  1、在社区治疗的费用会比住在医院治疗少一些,政府可节省医疗开支。

  2、在社区治疗比住在医院里治疗对精神病人更有利。

  3、从保障精神病人的人权和自由的角度,在医院进行强制性治疗可能造成侵犯病人的人权, 剥夺他们的自由。

  四项条件

  1、要有足够数量的、范围广泛的、按病情轻重及不同情况分级别提供的精神病人社区住所,在这些住所里有专人提供服务与监护。

  2、要能得到召之即来的、合适的、综合性的精神病学与精神康复服务。

  3、发生危机时, 能及时获得合适的危机干预。

  4、社区中必须配备有精神卫生工作者或准精神卫生工作者。能定期对病人进行身体检查与精神病学检查。

  如果准备不足……

  1、大量精神病患者出院, 走向社会,他们需要接受社区的服务与支持,如住房、庇护、食物、衣物、收人、医疗照顾及康复措施等。否则,病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难以满足。

  2、精神疾病已经背负了上千年的污名, 要一夕之间连根拔除是不可能的。如果社区不能够在感情上予以接纳,精神病患在回归社区之后, 将因被社区与家人排斥而病耻感增加,一些无家可归的病人,只能露宿街头,导致反复住院, 过度使用急诊医疗。

  3、医护人员在人数、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上的不足,都将导致病人得不到足够的照顾和治疗。

  4、如果发生危机时(比如症状发作、与社区居民发生冲突),未能及时获得合适的危机干预,可能造成精神病人病死率增加,或精神病人触犯刑律危险性增加。

(责任编辑:陈韶鹏)


健康第一站, 版权所有丨 转载请注明世卫组织称全球精神卫生投入人均不到3美元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