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是这次省两会上的新热门话题,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分别提交了这方面的提案,剖析了当前我省开展PM2.5监测和预报面临的“短板”。记者就此邀请九三学社委员、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韩桂荣,省人大代表、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张丹宁研究员,就公众关注的问题对话。
九三学社提案 江苏PM2.5防控有三短板
按国家部署,包括南京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将率先进行PM2.5的监测和预报。省委、省政府已决定加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增强PM2.5监测预警能力,大幅减少灰霾污染。不过,韩桂荣提出了三块短板。
短板一 PM2.5基础监测能力不足
据九三学社江苏省委调查,当前我省PM2.5监测能力不足。去年,各市配备13套进口的PM2.5监测设备,初步形成PM2.5监测能力,从去年9月起,全省开始试测试报PM2.5数据。不过,韩桂荣委员指出,我省各地现有的PM2.5监测设备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不足,难以对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有效的支撑。
短板二 各地PM2.5的成分都不同
韩桂荣委员说,PM2.5是细微颗粒,成分极其复杂,各地的PM2.5微颗粒又各具特点,南京的和扬州的就不一样,即使南京市区,江南和江北又不一样。近年来,我省开展有关大气污染物的基础研究,但缺少对PM2.5污染物的源头解析。目前,仅南京和苏州具备PM2.5单点监测能力,也仅能提供灰霾污染程度,无法预警。
短板三 现有防控力量和投入弱
九三学社在提案中指出,据估算,光单套PM2.5监测设备约20万,13个市都成系统的话,投入不菲。同时,一些重点排放行业和道路扬尘等,更需大量资金减排治理。
【提出三点建言】
加投入、治“帮凶”、堵“外援”
韩桂荣委员认为,首先要加大投入,升级改造100多个大气污染监测站点。
其次,抓“大头”治“帮凶”。据调查构成我省PM2.5的“大头”是工业废弃物,机动车尾气和扬尘等也是重要“帮凶”。
然后还需“携手作战”。局部地区排放形成的PM2.5,能随大气输送和扩散。比如周边烧秸秆就会把南京搞成重污染,对这些讨厌的“外援”。必须进行区域性污染物的联防联控,通过区域性立法,通过政策法规、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结合解决。
环保局回应 7月1日起南京正式发布PM2.5
省人大代表、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张丹宁研究员就委员们提交的建议进行了回应。
【关于发布】南京分三步走
张丹宁代表告诉记者,2008年时,南京就按环保部要求,在草场门、仙林、玄武湖设PM2.5监测点,对PM2.5进行监测,因国家未出台PM2.5评价标准而没发布。
对公众关心的PM2.5监测与发布,张丹宁代表透露,南京市将分“三步走”。第一步,利用草场门、中华门和仙林大学城的3个国控监测点,待6月份国家发布PM2.5标准后实现监测数据的试发布,7月1日开始正式发布。第二步,今年12月底前,新增3个国控监测点的PM2.5监测,实现6个监测点的PM2.5监测数据发布。第三步,到明年上半年,形成南京市的PM2.5监测网络体系。
【关于治理】先治尾气扬尘
张丹宁代表告诉记者,“从来源看,工业排放在南京PM2.5中占‘大头’,约五成左右;机动车尾气排放、扬尘等也占三成。当然,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有差别。”
张丹宁认为至少应采取六方面的措施。从政府部门来说,首先要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其次要加强扬尘控制;再次是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四是加强秸秆禁烧的监管;五是重视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的大气污染防治,做好预测、预报和预警;六是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张丹宁代表说,公众要了解PM2.5相关知识,降低生活中餐饮、油烟、油漆等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采取公共绿色交通出行,减少春节烟花爆竹燃放、减少秸秆焚烧等。若想较短时间内改善PM2.5状况,从机动车尾气、扬尘这两方面下手容易见效。
【关于预警】必要时应限行
今年上半年,南京市环保部门将逐步建立空气质量预警制度,综合PM2.5监测数据、外来污染气团影响,以及本地气象条件等因素,分析污染浓度变化趋势,必要时像天气预报一样,及时发布空气污染预警,发布出行指导,提醒市民尤其是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尽可能地避免户外活动。局部区域如有必要将采取机动车限行措施。
(责任编辑:廖颖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