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许多糖尿病患者将治疗目标落在血糖指数上,奋力追求表面数字的下降,却很少重视“血糖发动机”――胰岛功能本身的改善与修复。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届默沙东肠促胰岛激素论坛中,众多专家呼吁应将保护胰岛功能、可能延缓疾病进程与强化降糖一同纳入糖尿病的主要治疗目标,不可有缺失或偏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强调:糖尿病一般病程较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只顾眼前,必须做好长远规划。“立足长远,理性规划,实现强效降糖与保护胰岛的治疗‘双达标’,应该成为国人控制血糖的治疗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当前约为3.46亿,其中超过80%的死亡病例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世界卫生组织预计,至2030年,全球因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将翻一番。由于中国人本身就具有糖尿病易感基因,加之不良生活方式的催化,致使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正日益逼近1亿大关。2011年,中国治疗糖尿病的总费用达到170亿美元。 “要想摘掉‘糖尿病大国’的帽子,首要任务就是为患者明确治疗目标。”纪教授认为。
现实生活中一些患者一味追求血糖指数的下降,却很少重视胰岛功能本身的改善与修复。纪教授解释道:“ 如果把血糖水平比作一组数字信号,胰岛是灵敏而严格的‘总控台’, 而胰岛素无疑就是‘信号源’。数字信号的强弱高低实则取决于胰岛‘总控台’对于胰岛素合成与分泌的调遣控制。事实上,2型糖尿病的发生正是因不同原因导致患者体内的胰岛功能出现衰退,难以合成和分泌胰岛素,过多地分泌胰高糖素,从而不能有效调控血糖。”他强调,保护胰岛功能这个“总控台”对于糖尿病的治疗用药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上,与会专家一致并肯定了全球应用最广的DPP-4抑制剂–捷诺维®(西格列汀)在2型糖尿病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它具有强效降糖、保护胰岛功能、可能延缓疾病进程,安全性良好等众多特点;与传统降糖药物相比,DPP-4抑制剂拥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在强效降糖的同时,帮助保护胰岛功能,继而达到调控血糖的目的。
“DPP-4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中的前景被十分看好。因其能有效抑制肠促胰岛激素的降解,提高肠促胰岛激素在患者体内的水平,恢复并维持肠促胰岛激素效应,从而增加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胰高糖素的分泌。”卫生部糖尿病咨询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潘长玉教授如是说。
潘教授介绍,作为DPP-4抑制剂代表药物的捷诺维®(西格列汀)除了上述特点外,更是具有“双调控”的特性: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的再生,改进胰岛α和β细胞的功能,使胰岛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减少胰高糖素的分泌,从而保护胰岛功能,进一步延缓疾病进程。”
据悉,捷诺维®(西格列汀)于2007年摘得了制药界“诺贝尔奖”――盖伦奖;2009年,在中国被批准上市。目前已在全球95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上市,累计开出超过3800万张处方。
(责任编辑:晏霏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