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成都市文华路的刘女士今年已63岁,35年前,因为丈夫意外去世,患上神经衰弱。两年半前的春天,刘女士开始在金琴路1号安居苑附近的摸底河边给鸟儿喂食,从去年开始她发现自己的情况慢慢有所好转,“再也不用天天吃安眠药入眠了。”刘女士说。
生活压力大 瞌睡睡不好
30多年前,刘女士的丈夫不幸去世。“当时两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才3岁。”刘女士说,“生活压力增大,精神也受到打击。”从那以后刘女士就睡眠不好。严重时每晚要吃两粒安眠药。2000年退休后,刘女士又帮儿子打理房屋中介,神经衰弱的情况还是没有好转,“每天都觉得有人在背后说自己坏话。”刘女士说,2010年,她才真正闲下来,每天都来河边走走。
喂鸟一年 摆脱安眠药
两年前的春天,刘女士照常来河边散步,看见许多鸟儿到处觅食,于是产生喂鸟的想法。从此,刘女士每天早上11点都提着玉米或小麦,撒在沿河100多根石柱上。“每回要撒两斤左右。”刘女士说,看着小鸟啄食自己撒下的食物,特别开心,“这里安静,鸟儿也愿意来”。从去年开始,刘女士逐渐摆脱了对安眠药的依赖,“现在偶尔一两个月会吃一次安眠药。”
医生:自我调节很重要
对于刘女士的情况,省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周波说,通过散步、喂鸟、钓鱼等活动可以转移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让患者神经系统趋于稳定,以减少药物用量甚至停止药物干预。在临床治疗中,医生也鼓励患者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周波说,患者的自我调节对失眠焦虑紧张等有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