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说,开车不喝酒,但很少有人重视药后驾驶,其肇事率不容小觑。
研究发现,服用大多数感冒药、抗过敏药、镇静剂、兴奋剂都可能导致眩晕、瞌睡、视线模糊以及反应迟钝等症状,这都给驾车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一些人已经对某些药物产生依赖性,服药后驾车比酒驾更危险。
2007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调查发现,周末、夜间驾车者中有16%被查出服用非法毒品、处方药或非处方药。2010年5月的一个晚上,凯瑟琳・昂德被一辆疾驰而来的汽车撞死,车子直到撞上另一辆车才停下。驾车者在接受调查时眼睛几乎都睁不开,说话迟缓,口齿不清。她告诉警察自己没喝酒,但吃过药,包括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最终,司机被控非法驾车、过失杀人及药驾。
但在实际情况中令警方为难的是,与酒驾不同,没有限定药物在血液中的含量到何种程度可以确定为药驾。美国一些州规定,若在驾车者的血液中检出违禁毒品则算作非法驾车,但界定血液中处方药的化学成分有一定难度。执法人员称,由于药驾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比如服用感冒药后驾驶,头几次可算作不良驾驶,但如果屡教不改,则可判处罚款及入狱。
皮卡司机切斯特・安南思在驾车时虽然没有违反交规,但执法人员发现他的汽车消声器噪音很大,而他两眼充血、口齿不清,因而怀疑他吸毒驾车,验血后发现他血液中有阿片类镇静药。一审时,他被判处监禁7天,吊销驾照3年,并处以罚款。2008年4月,前内科医生马克・本森药后驾车出了事故,致使对方车上的孕妇司机和10岁的女儿死亡。本森被检出体内含有高剂量辅助睡眠药物、抗焦虑药和阿片类镇静剂,被判处30年监禁。
随着药驾现象愈演愈烈,全美正在对7000多名警察进行特殊训练,从而识别药驾迹象,警方希望今后能开发出更多技术来协助识别药驾。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也注意到药驾的严重性。因此,在不少药瓶上标明可能导致困倦、嗜睡。专家也建议民众服药后,尽量不要开车,改乘其他交通工具或步行,将危险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