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肝胆病和糖尿病的老病号,此前,70多岁的林大爷可是愁坏了,去年8月,他还一度肝病病情加剧,危及生命。
笔者4月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前不久,林大爷在该院做了多器官移植手术,把肝、胰、十二指肠“打包”换了,“重装”了一套,让他同时解决了肝胆和糖尿病问题。据悉,从公开报道看,世界范围内尚未有过如此高龄患者进行多器官移植手术的先例。
联合移植手术规模基本等同常规肝移植
林大爷今年72岁,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喜欢跳广场舞。但林大爷一直患有“胆石症”,几十年来备受煎熬,经常会突发腹痛,严重影响生活。祸不单行的是,2013年8月,林大爷刚完成胆道取石术,却又被查出患有糖尿病。去年8月,林大爷病情恶化,肝脏运转失去了“动力”,全身出现黄疸、腹胀、双下肢浮肿及反复高热,甚至危及生命。
医生建议林大爷做多器官移植,打听到在中山一院可做,林大爷找上门来了。中山一院副院长、器官移植中心首席专家何晓顺教授告诉林大爷,进行多器官移植手术可挽救他的生命且根治影响他多年的两种疾病,不仅如此,联合移植手术规模基本等同常规肝移植。但是,手术需要切除病肝,再安装上一套新的肝脏、胰腺和十二指肠,对主刀医生的技术、医院条件等要求较高,而且从公开报道看,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未有过如此高龄患者进行多器官移植手术的先例,以林大爷的年龄,进行手术会增加成倍风险。
“我希望挑战一下!”林大爷毫不犹豫做了决定。经过专家的严格评估和细致手术,林大爷很快就要康复出院了。“本来只想换个肝脏,把命保住,现在有了新的肝脏和胰腺,肝病和糖尿病的问题都解决了。”林大爷笑着说,“我准备回去继续跳舞,装上年轻的肝和胰我就更年轻啦!”
患者1至5年生存率国际领先
器官移植被誉为21世纪医学的“皇冠”,而多器官移植是医学领域中最尖端的技术,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
据何晓顺介绍,早在1993年中山一院就开始了多器官移植的动物实验探索。“一路充满挑战。早期这类手术可谓规模巨大,创伤大、难度高,而且早期的免疫抑制观念认为,移植器官越多免疫抑制越强,高强度免疫抑制方案会导致感染发生率升高。不少患者手术虽然成功了,但术后因肿瘤复发、感染、肠瘘等原因死亡。”
面对这些问题,何晓顺等专家另辟蹊径,完成一系列技术革新,形成了“改良式多器官移植”技术,最终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体现了“创伤最小化”的手术原则,减少了术后并发症,进而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此外,移植团队通过长时间摸索,还制定了“最小剂量”的多器官免疫抑制新方案,显著降低了术后严重感染的发生率及药物副作用带来的痛苦。
截至目前,中山一院已完成19例多器官移植,其中改良式多器官移植14例,患者1至5年生存率可媲美美国顶级器官移植中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何晓顺说,如今,患者病情愈发复杂,有患者逐渐出现了两个或多个器官衰竭的情况,“传统观念可能会认为这时已‘病入膏肓’了。按照如今的医疗技术水平,便可通过多器官移植或器官联合移植解决一部分同时累及两个或多脏器的终末期疾病,如终末期肝病合并胰岛素依赖的糖尿病、终末期肝病合并肾衰竭、糖尿病合并肾衰竭等,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