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种血型,已经发现并为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有30种,比较常见的是A 、B、AB和O四种,其中O型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血型,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45%-46%左右。这是偶然,还是因为O型血的人本身比较占优势?
美国科学家皮特・达达莫博士认为,人类的血型是由进化决定的。我们的四种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并不是在所有的人身上同时出现,而是由于不断进化和人们在不同气候地区定居下来后逐渐形成。在寒冷的年代,由于草原上可供吃用的东西匮乏,游牧部落不得不去适应新地形所能提供的新食物。由于新的饮食结构出现,人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也会随之变化,紧接着血型也发生变化。
O型血的历史最为悠久。它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万至4万年之间,当时的尼安德特人吃的是简单的饭食:野草、昆虫和从树上掉下来猛兽吃剩下的果实。而4万年前出现了克鲁马侬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在猎光了所有的大野兽后,他们从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转移。
A型血出现在公元前2.5万年至1.5万年之间。当时,我们的以果实为生的祖先逐渐变成杂食。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成为住在现今欧洲土地上的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野禽野兽开始接受驯养,人的饮食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就是现在,绝大多数A型血的人都居住在西欧和日本。
B型血出现在约公元前1.5万年至新纪元之间。当时东非的一部分人被迫从热带稀树干草原迁徙到寒冷而贫瘠的喜马拉雅山一带。气候的变化便成了催生B型血的主要因素。这种血型一开始出现在蒙古人种身上,随着他们后来不断向欧洲大陆迁徙,结果就是今天有很多东欧人都是这个血型。
人体的4种血型中最后出现的为AB型,它的出现还不到1000年的时间,是“携带”A型血的印欧语民族和“携带”B型血的蒙古人混杂在一起后的产物。AB血型的人继承了耐病的能力,他们的免疫系统更能抵抗细菌,但他们易患恶性肿瘤。
科学家发现,相对于O型血的人,非O型血(A型、B型、AB型)更容易患上血栓性疾病。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研究者检测了不同血型的人血液中相关凝血因子的含量。结果发现在非O型血人的血液中,两种参与凝血过程的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和凝血因子Ⅷ)的水平要高于O型血。
原因在于A型血和B型血基因的基因产物,能延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的半衰期(在O型血群体中为10小时,在非O型血群体中25小时),从而使体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维持在较高水平。科学家猜想,原始人时期野外生存经常要与野兽搏斗,免不了会有流血的状况,若能迅速的止血,便有更多活下去的可能。所以,早期人类中,非O型人群更迅速的凝血能力赋予这个群体更多的生存优势。但是,从目前世界上各血型的分布比例来看,O型血的比例更高,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们想到了传染病。由于O型血对疟疾的抵抗力较强,科学家猜想在疟疾流行过的地区,O 型血人数应该高于A 型血。而目前世界上O 型血和A 型血的分布确实与上述推论一致。在热带地区,疟疾较为流行,而在寒冷的地区,疟疾不那么流行。居住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区域的土著居民绝大部分是O 型血。但是,在较寒冷的地区,如斯堪迪纳维亚半岛、格陵兰岛,以及欧洲和北美的北极圈地区,A型血是出现比率最高的血型。这些数据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O型血有利于对疟疾的抗性,A型血不利于对疟疾的抗性。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曾经发表论文称,A、B、AB型血的人要比O型血的人更容易患胰腺癌。研究人员通过对10万人历时8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与O型血相比,B型血的人患胰腺癌的几率是1.7倍,AB型是1.5倍,A型是1.3倍。
另外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部的医疗机构研究发现,A、B、AB型血的人患肺动脉血栓的几率是O型血的1.5倍。
总体而言,O型血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因为其血液中含有一种能促进血液流动,降低血栓凝结的化学成分,所以流淌着这种血液的人本身就对疾病具有自然抵抗力。不过,据说O型血的人易患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疾病、肝硬化、胆囊炎、阑尾炎、支气管哮喘,脓肿等疾病,并不是“无坚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