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几年的每次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院长李国平都会带来呼吁“体医结合”的提案。去年,他的一项倡议得到了落实――在2015年,“运动防护师”这一新兴行业被正式编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运动防护师”是一个新兴行业,原指运动队当中的一类医疗保障人员。“这个行业在欧美很流行,做的是保障性、服务性的工作,而在全国,这些年来也有了很大的拓展。”李国平表示,“体医结合”就是用运动手段促进健康,在“医疗”概念中加入运动体育的元素。
与李国平一同参加基层调研的胡扬委员说:“把全民健身搞好,不仅仅是体育界的事情,而且要与教育界共同工作。体育界培养的体育指导员主要在体育技能上指导,但现在体育的概念很广,很多指导员缺乏医疗知识,很多医生自己也不会指导体育健身活动,所以要把体育与医学结合起来。”
从事体育教学多年的原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委员说:“体育可以解决在医疗卫生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预防疾病,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条件的医院,也可以把运动康复方面的治疗手段、方法,运用到一些常见病的治疗中。”
对于“体医结合”的具体做法,委员们建议,首先可以借鉴深圳等地的做法,将医保卡余额用于居民的健身需求,鼓励健身锻炼。其次加强健康体检,可以开运动处方,把防病关口前移,从预防疾病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另外,应建立各级别“体医结合”人才队伍,保障全民健身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