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江苏省暨南京市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2016年公祭活动在西天寺志友纪念林举行,志友家属、部分志友一大早就赶到了现场。据悉,因我市去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南京市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扩大了遗体、器官捐献执行人范围等原因,2015年我市遗体、器官的捐献及登记数量均创了历史新高。
找到老爸杨明泽的名字,杨厚琛和他的弟弟、妹妹一起将鲜花放在石碑前连鞠三个躬。“2000年,老爸身体还很硬朗的时候就跟我们子女一起商量,故后实现遗体捐献,一开始我们都不是很赞成,但最终没有拗过老爸,帮他完成登记签字。”杨厚琛告诉记者,父亲一直从事教育事业,思想特别开明,他觉得捐献遗体可让自己身故后还能为教育事业做贡献。而母亲是一名医务工作者,非常赞同父亲的主张,也在当年成为志友。受父母影响,杨厚琛及夫人、妹妹没多久也进行了遗体捐献登记。这样,一个大家庭里,5个人成为志友。
“父亲2003年8月去世,天气特别热,我们没有通知任何亲戚,进行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后就请来相关人员将遗体带走了,如果按传统习俗操办丧事不知道要让多少人跟着操劳。”杨厚琛说,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有时和老朋友聊天,还不时动员他们也参与到这样的志愿行动中,“与其一把火烧了,不如捐出去做点贡献。”
公祭活动现场,如杨厚琛一样,一家子几口人皆是志友的不少。南京红十字会“志友”副总干事赵玉坤介绍,南师大已故老教授尹心田的家族中有20多个成员都是志友。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染”,单位同事互相影响成为志友的也不少。据悉,南京理工大学教职工中,已有55人完成遗体捐献登记手续。
“《南京市遗体和器官捐献条例》的施行,对这项工作的推动作用非常明显。”赵玉坤告诉记者,条例施行当月就有50多位老人完成登记手续,其中不乏此前一直想捐但受子女反对的老人,“此前规定中,老人登记遗体捐献时须征得子女同意。新条例将执行人的范围大大扩充,如果子女不同意,可由老人所在单位、社区、养老机构等相关负责人帮忙签字。很多老人大受鼓舞,觉得这是真正帮其实现了‘我的身体我作主’的心愿。”赵玉坤说,受政策推动、思想开放等因素影响,2015年,我市遗体、器官及角膜捐献均创了历史新高。其中,遗体捐献登记首次突破500例,达到504例,而此前每年约在300例左右;实现器官捐献39例,眼角膜捐献93片。
昨天,2000多位“志友”、已捐“志友”家属和市民等来到西天寺 “志友纪念林”,向已捐献遗体、器官、组织的1400多位“志友”敬献花篮和鲜花,追思逝者无私的奉献。
93片捐献者角膜 让百余患者重见光明
“捐献遗体、器官及角膜,不仅利于医学教育,更能挽救患者生命。”南京红十字会“志友”副总干事赵玉坤介绍,去年我市累计捐献93片眼角膜,让100多位患者重见光明。而143位志友实现遗体捐献,让更多医学院校的学生获得人体解剖的机会。
据介绍,目前遗体捐献的主要用途是医学教学,会对捐赠遗体进行药物防腐固定等技术处理,以供教学解剖或人体标本制作。“医学教育离不开人体标本,正是有了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才能培养出医术精湛的大夫。南京是我国遗体和器官捐献工作做得非常出色的城市之一,近年来,每年遗体捐献量达到120例左右,而在10年前,这一数字为80例左右。”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系主任、教授丁炯坦言,这几年,虽然遗体捐献量上升了,但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遗体捐献数量尚不能满足标准教学所需。
记者了解到,器官和角膜捐献则主要用于临床。据介绍,眼角膜分为上皮、前弹力膜、基质层、后弹力膜、内皮细胞层。临床上,患者如果是角膜基质层出问题,只需通过手术移植基质层,内皮细胞层还可以用来救治别人。如果患者角膜的中间部位出问题,取别人捐赠的角膜中间部位移植,周边部位可以给角膜周边出问题的患者。
“一个小小的角膜有时能让多个患者重见光明。”南京一专家告诉记者,尽管小小角膜的作用巨大,但因捐赠量相对较少,很多患者都无法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因角膜病致盲患者约400万人,其中约200万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每年施行的角膜移植手术仅为4000―5000例。“江苏每年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约2万例,但去年仅有200名患者等到角膜进行了移植手术,其中有一部分还是外省支援。”上述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