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含钙质,又有优质蛋白,喝下牛奶总让人感觉健康又营养。可是,最近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营养科学系主任、世界著名营养学家沃尔特・威利(Walter C.Willett)在应中科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的邀请,来沪作“营养、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的预防”的学术报告时,郑重告诫人们:已有大量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多喝牛奶会增加患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癌等疾病的风险。
基因决定牛奶“不适用”
对于婴儿以及营养缺乏的成人,牛奶的确是易于消化吸收的营养品。可对于营养充足甚至过剩的健康成年人来说,多喝牛奶可能适得其反。因为牛奶中除了钙和蛋白质,还有乳糖、脂肪、激素等很多成分。
全世界只有约1/4的成年人(多为北欧血统)能消化牛奶中的乳糖,因为他们的基因决定了能终身分泌消化乳糖所需的乳糖酶,而大多数人种只在婴儿期能分泌这种酶,一旦长大,身体就停止制造乳糖酶,从而导致乳糖不耐受――从这点来说,成年人喝牛奶,有点浪费。
同时,牛奶中含有饱和脂肪,除了会让人不知不觉长胖外,对心血管也有害。此外,牛奶中还至少包含雌激素、孕激素、雄性激素和类似胰岛素的生长激素。不少研究已证明,这些激素会增加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肠道癌的发病率。
一杯脱脂牛奶只能提供306毫克钙,可半杯豆腐就能提供861毫克钙质。沃尔特教授认为,如果为了补钙而喝牛奶,显然有些得不偿失。
产业利益掩盖科研真相
奶业集团投放的广告、资助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普通百姓对牛奶的认识。
作为营养学界权威,沃尔特教授深悉产业集团对政府决策与大众宣传的影响。他遗憾地说,学术界早就产生了许多牛奶可能不利健康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产业对政府施加的影响,以及铺天盖地的广告,大多数民众无法得知真相。
“呼吁人们每天进食2-3次牛奶、酸奶等奶制品,以防止骨质疏松,其实是一种错误。”沃尔特教授说。研究数据表明,美国人的钙摄入量在世界上几乎是最高的,但髋骨骨折率也高居世界首位,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钙摄入量不及美国一半,但骨质疏松发病率却少很多。“可是奶业集团从来不会告诉我们这点。”
即使人们真的需要补钙,也不一定得多喝牛奶,全谷物、豆腐可以提供更丰富、更廉价的钙质。沃尔特教授建议,想让骨骼强壮,不妨多给骨骼施加点压力,提高骨密度,另外要多晒太阳、多吃深绿色蔬菜、补充维生素D和K。他特别提醒的是,动物蛋白比植物蛋白更能导致人体钙的流失,所以喝豆浆,也许比喝牛奶更好些。
“对于营养充足的健康成年人来说,进食奶制品并非必需。”他说,作为一种可选择的食物,适量喝些即可,不喝也没关系,但千万不要每天大量进食。“否则,牛奶带给人体的不仅是钙和蛋白质,还有更多的健康风险。”
编辑点评:每天一斤奶,未必强壮中国人
某著名奶制品企业发动了“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行动。口号叫得是够响亮,因为在06年温家宝总理考察奶牛养殖业时写过这么一句话:“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
牛奶富含多种营养,尽人皆知。可寻思一想,这个常识自己最初又是如何了解到的?打开电视,铺天盖地的牛奶广告一下子让人茅塞顿开。再看看那些牛奶的宣传单上,那些捧着牛奶畅饮微笑的人们,无不在向人们传达某种共同的含义。于是,不怎么喝牛奶的中国人也都开始对这种白色的液体产生了无限的好感。
可事物都是有针对性的。对笔者父亲来说,牛奶几乎可以当做泻药了。而东西方人的体质差异,不同年龄层的营养需求,长期生活习惯造就的营养结构,必然造成对牛奶营养成分的吸收效果的不同。盲目听信广告,是对自身健康的一种愚昧。任何一个产业,多少总有一些潜规则,关键是看消费者自我辨别能力了。――瑜琳
(实习编辑:谢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