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看着温度计上的数字越来越接近40℃,人的心脏似乎也被煎烤得冒了烟,心烦气躁、心绪不宁、焦虑易怒……中医认为,汗为“心阴”,出汗多导致阴分不足、心火内盛,受此影响,人往往会感觉烦躁不安、容易发脾气,睡觉也不踏实或难以入眠。长久下去,不但自身免疫力下降,对工作、生活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科杨小红教授指出,在高温天气里,市民要格外注意“养心”。
饮食:多吃养心食物
夏天湿气重,容易困阻脾胃造成食欲差,饮食上不要吃得太油腻,以免加重脾胃负担,令人更不舒服,但口味可稍重一点,以促进食欲。出汗多要多补充水分和适量的盐分,水果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也是消暑良品。
针对夏日造成的烦扰,要注意养心安神,应多吃养心宁神的食物或中药,如莲子、百合、麦冬、生地、茯苓、大枣、银耳等,可选择1-2种煲糖水喝,注意不要太甜(糖尿病者不宜放糖)。天气特别炎热时暑湿也盛,饮食还需兼顾清热去湿,譬如绿豆沙、西瓜、冬瓜薏米煲鸭汤等,性寒凉有助清热。但脾虚、阳虚的人吃这类食物反倒会引起肠胃不适、恶心呕吐、头晕疲倦,可用红豆沙或用莲子、茯苓、大枣加荷叶煲汤替代。
菊花、金银花、鸡蛋花、扁豆花、柠檬泡水有醒胃、醒神的作用,夏天饮用对绝大多数人群都非常适合,可令人感觉非常清爽。
运动:不要过于剧烈
运动是解除烦闷的极好方式,但夏天运动要注意选择时机。户外运动宜在清早太阳不烈或有凉风时进行,如果气温太高、暑气很盛,白天应避免到户外运动,晚上如果依然很闷热,最好不要到户外久留,以防中暑。高温天气里一定要注意不可过度出汗,运动后要适当饮温水,补充体液;所选的运动不要过于剧烈,可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散步、慢跑等。
怡情:保持心境安静
养生首先要“养心”,要做到“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要保持心境安静,情志开怀,心情舒畅,可多参加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活动。有空可经常闭目养神,有助排除心烦杂念。每次可在阴凉处或屋内静坐15~30分钟即可。当心情烦躁,想发脾气时,要多一些阿Q精神,寻找心灵慰藉让浮躁的心态变得平和。
起居:中午注意休息
环境温度要适宜,年轻的、体质好的人喜欢凉爽,房间温度可设在20-24℃之间,年纪大、体质弱的人要避免受凉诱发感冒等疾病,房间温度则以26-28℃为宜。注意通风透气,尤其空调房要时常开窗换气,以免污浊空气影响情绪。
在清凉舒适的环境里应该可以睡个好觉。若是这样还难以入眠,则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以及原发疾病,有针对性地治疗失眠,给予药物和心理指导。夏季暑湿令人困乏烦躁,利用午休时间小憩一会、打个盹都有助于养精蓄锐。
不少人喜欢洗冷水澡解暑,但若满身是汗接触冷水,寒邪乘虚侵入,便容易诱发感冒甚至发展成肺炎。因此,冷水澡最好等汗完全干后再洗,还要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合不合适,体虚、有关节病者不宜太贪凉。
(实习编辑:林艳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