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快到了,月饼如往年一样热销,送月饼好似玩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人们乐此不疲、欲罢不能。据全国多家媒体报道,送月饼导致的“大堵车”每年在各大城市均有出现,最长的达到5个小时!
如今月饼对生活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健康领域。不少人最担心的不是月饼的高脂肪、高含糖量会带来哪些疾病,而是送与不送的人情矛盾:送吧,怕人家不爱吃;不送吧,又怕人家挑理。所以大多数人都在硬着头皮送。据香港环保团体“绿色力量”的调查显示,仅在香港一地,去年中秋后就丢弃了285万个月饼,叠起来相当于270幢高420米的国际金融中心。真不知今年又会扔掉多少“人情月饼”!这种不必要的“中国式浪费”怪圈,何时能停止呢?
中秋节吃掉6000多棵树
“买月饼的人不吃,吃月饼的人不买。”不久前,昆明一项调查显示,近一半市民家中的月饼来自赠送,其余四成为单位发放,只有一成左右是自己购买的。至于送月饼的目的,浙江有调查显示,46.2%的人为了礼尚往来,36.5%的人孝敬长辈,11.1%的人求人办事,还有6.2%是为了联络感情。《生命时报》记者日前进行的一项随机调查也表明,20位受访者中,平均每家去年收到2.4盒月饼,最多的为12盒。其中14人表示,中秋期间家里月饼成灾,会把吃不完的转手送人。
月饼生产过剩似乎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朱念琳告诉记者,全国生产月饼的企业共有四五千家,另外还有四五千家生产、销售月饼的酒楼、饭店。2009年,全国月饼总产量25万吨,销售额超过120亿元。有人算了一笔账:从产量上看,这意味着全国每5个人要分吃将近1公斤月饼;从销售收入看,如果120亿元是25万吨月饼全部卖完的收入,每公斤才相当于4.8元,连最普通的散装月饼售价都不到,更别说销售收入中还包括大量高价礼盒月饼所得。所以无论是从产量上来看,还是从销售收入上来分析,每年生产的月饼中肯定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卖完。
没卖完的月饼哪儿去了?一家大型食品企业负责人透露,剩下的月饼通过正规渠道处理无外乎3种:一是在保质期之内的,低价销售,或者从一线城市市场转移到二、三线城市市场销售;二是内部处理,送给客户或低价卖给职工;三是集中销毁或卖给回收站做猪、鸡等牲畜家禽的饲料。转眼间,原来价值上百上千的精装月饼,一下子成了几块钱的饲料。
一块月饼,做得再精细,选料再考究,成本也就几元钱。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市场上销售普通月饼的毛利只有15%―30%,而豪华月饼的毛利却能达到百分之几百。因此,豪华的月饼包装成为各企业盈利的主要手段。国家三令五申,要求这类月饼“瘦身”,甚至对个别品牌勒令下架停售,媒体上也纷纷对它们口诛笔伐,但个别现象依然存在。据了解,每年用于月饼包装上的费用高达25亿元。“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笔开支最终要由消费者来“埋单”。这还不算由此造成的环保浪费:每1000万个月饼包装盒需要耗费400至600棵树木,以此类推,一个中秋节要“吃掉”6000多棵树,有人因此惊呼:“中秋夜,我们砍掉了一片森林!”
月饼带来六大“愁”
送月饼不仅造成了客观上的浪费,从主观上来说,也让不少人一到中秋,就面临着几大最发愁犯难的事。
送月饼愁。“我算体验了人情消费的厉害。一盒月饼起码一两百,送来送去,一个月的工资就搭进去了。”在某机关工作的钟小姐说,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现在成了她“最怕过的日子”。
收月饼愁。“每年过了中秋节,家里都还剩下五六盒月饼!”在某中学教书的赵老师很无奈:“通常,我们只留下一两盒,其他的就送给亲朋好友,但送来送去,家里的月饼却总不见少,因为大家都互相送,最后就又送回来了。”
吃月饼愁。“我爸妈老舍不得把月饼扔掉,天天拿它当早餐,过了节还得吃上个把月。这东西又甜又腻不好消化,真担心时间长了他们吃坏了身体。”钟小姐说。她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枣泥、五仁等常见月饼,每100克就含400―450千卡热量。这意味着吃上一个2两的月饼,等于喝了近两瓶可乐。
卖月饼愁。不少酒店和商场从每年五六月份就开始准备一年一度的月饼销售方案,紧接着进行“月饼销售总动员”,摊派销售任务,并且还与奖金挂钩。某酒店销售人员向记者抱怨:“每年中秋几天,月饼像一座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快递公司愁。记者从某快递公司了解到,过去两周,该公司业务量上涨50%,每天超过1000笔,其中一半以上的单子是送月饼。一位投递员透露:“每年中秋前后,办公室里都有堆积如山的礼品月饼,有时中秋过了都送不完。所以,我们一般中秋节前一个星期就终止寄递业务了。”
打扫垃圾愁。月饼节前身价高贵,节后却与垃圾为伍。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区的清洁工告诉记者:“每年中秋节过后,我们工作量都挺大的。经常发现垃圾桶里有被扔的月饼,有的月饼只咬了一口,有的甚至连包装都没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