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行业怪相引发信任危机

食品安全 jkdyz 52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北京媒体中心】上世纪90年代,中国保健品行业第一次进入跨越式发展,而从今年开始,有望进入第二个快速发展期。据来自中国保健食品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保健品的销售总额达900亿,今年全年销售规模肯定过千亿。一批保健品生产企业如绿A、汪氏等正在酝酿上市。而中粮、光明等传统食品企业也正快马加鞭地进入保健品领域。但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和谐和杂音也开始充斥在市场的各个角落,诸如价格虚高、功能浮夸、盗用批号、隐藏身份等行业怪相已经引发保健食品的信任危机,严重影响了保健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保健食品行业怪相引发信任危机

  “买高”心理助长保健食品暴利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过上了好日子,自然就对自身健康开始留意和重视。“钱没了可以再挣,健康没了人也就没了”、“投资健康是最利好的投资”、“一分价钱一分货”、“给父母买健康是最大的孝顺”等这些消费者质朴的观念却被很多保健食品企业偷换概念,利用消费者重视健康和国人重视孝道的心理,大发横财。

  健康第一站编辑在制作此期专题期间,深入探访了北京居住地附近的几家药店,发现这些药店无一不开辟了醒目的保健食品专柜,深海鱼油、卵磷脂、蛋白粉、螺旋藻、银杏片……各种品牌的保健品层层叠叠。多数保健品售价不菲,进口的要两三百甚至四五百元一瓶,国产的也要100多元。而且有些产品包装上有保健食品的小蓝帽标志,有些不知名品牌和所谓的进口产品则根本没有标志,面对编辑的疑问,营业员则以功能性食品的概念含糊回应。进而热切向编辑询问购买意向,当编辑有意询问是否有降血压的保健食品时,营业员热情的为编辑推荐由一款进口深海鱼油和卵磷脂产品搭配套装,总价达500多元,不过上面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功能说明。面对编辑的疑惑,营业员拿出一张产品手册,这上面介绍的多款保健品,功效说明中都注出了降血压、降血脂,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同时一再强调高血压危害需尽早治疗和这些产品的功效是众所周知的,并列举了一些电视健康类节目名称作为佐证。当编辑以再详细了解一下离开并来到另外一家药店时,该店营业员在面对编辑同样咨询问题时,刻意询问了保健食品使用者和编辑的关系,编辑回答是给自己家长辈购买后,营业员则向编辑推荐专柜里几款价格比较高的进口产品,并对编辑说:“现在这些产品都很畅销,网上也有得卖,价格很透明的。别看家里老人嘴上说花钱太多,但心里还是很高兴你这么孝顺的,如果你真按他们嘴上说的买便宜的了,被他们知道了肯定会在心里想你不重视他们的身体健康。反正是孝顺老人,多花点就多花点呗。就算买那种便宜点的,加一起也也便宜不了一二百块钱。”

  健康第一站编辑离开时在记录下产品名后,在网上搜寻到该产品生产厂家的招商电话。听说编辑有意加盟做北京某区县的区域代理,接电话的女子在短暂查询后表示,如果愿意做独家代理商,进货价最低仅为零售指导价的一折,代理商也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自行调整零售指导价,但最多只能调低30%。并表示可以支持营销培训和相关配套的上游宣传。当编辑质疑调低额度不利于初期开展销售工作时,该接线女士恨铁不成钢地向编辑进行了营销知识普及:“买保健品的人都是希望通过服用保健食品让身体变得更好,自身也有一定的经济优势。如果你卖的东西太便宜,他们会认为这种保健品吃了没什么用。”女子说,有的消费者甚至认为价格越高的越好,正因为这种“买高”心理,公司专门设置零售价最低线,也是怕经营者不懂门道,“自毁销路”。健康第一站编辑随后又咨询了几家在网上找到的保健食品企业招商电话,情况大同小异。

  功能浮夸导致行业信任危机

  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高价购买回来的保健食品真如其宣传的那种具有种种功效,倒也没有什么怨言。可往往保健食品在进行产品宣传时,恨不得将一系列相关功效都列在同款产品身上,意图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是包治百病的“江湖大力丸”。在国家规定保健食品申报功效最多不可超过两项后,很多保健食品企业又从功效上动起了脑筋。众所周知,保健食品仅仅是一种具备一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完全不可替代药物,但很多企业抓住消费者对药物“是药三分毒”、“药疗不如食疗”、“传统中医药副作用小”的正确健康理念进行发挥和扭曲。将保健食品的功效无限扩大,并强调和夸大保健食品的副作用较小的优势,从而使消费者误以为保健食品可以替代药物进行疾病治疗,从而谋取暴利,却无视此举带来的种种悲剧,还引发了各地数量众多的投诉。据有关机构调查,已经有70%以上的消费者对保健食品半信半疑。百度搜索“保健食品”关键词搜索结果中,关于保健食品功效夸大的投诉信息更是比比皆是。

  盗用批号与隐瞒保健品身份两种极端同时出现

  除了功效夸大外,保健食品行业因为暴利而引发的怪相还有更离奇的,最近国内不少地方都大力开展了打击假冒保健食品为主要内容的保健食品经营企业专项检查,发现假冒保健食品、盗用保健食品文号行为猖獗。既有纯粹盗用文号,品名和审批内容均假的产品,也有部分为假的产品。还有包装标识不符合规定的现象。其中有的是利用字体大小误导消费者,有的以文字、图形、符号等,暗示某一保健食品与另一产品相似或相同。有的以虚假、夸张或欺骗性的文字、图形、符号描述或暗示保健作用。此外,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违规生产情况也比较多,有的在技术转让后批准文号已注销仍在使用。其他如擅自扩大适宜人群、擅自缩小适宜人群范围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不良企业在国家监管部门收紧保健食品注册流程后,为了给自己产品披上可以误导消费者的假冒合法外衣,可谓是想尽了办法。

  而同时,也有媒体纰漏,在国内保健食品市场上,也有养乐多、味全、露露等几家企业的产品明明具有经过层层严格审批好不容易获得“保健食品”这一金字招牌,却在产品宣传和销售的时候,隐瞒自己的保健食品身份,以普通食品的名义进行销售。让人不解的是,这些保健食品拥有合法有效的批号、可以更好地树立产品形象,厂家为何要对应该引以为豪的保健食品身份遮遮掩掩甚至弃之不用呢?

  据了解之后才知道,由于根据国家有关法规规定,保健食品必须标注适宜人群,这一项规定无形中就大大限制了企业的目标消费群。同时保健食品还必须有食用量的规定,这对企业来说也限制了它的销售。另外,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是对人体具有某种或多种特定功能的食品。它属于食品但区别于普通食品,由于其功能性,不像普通食品一样所有普通大众都适合,并且其功能成分会对一部分人群造成过量负担。不注明适宜人群和食用量,这就意味着产品面向的消费人群更大。不知情的消费者每日食用量也可能更大。所以有的企业在利用保健食品身份打开市场之后,随着销量越来越大,就放弃了自己的保健食品身份,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保健食品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由于该行业的高利润、投资回报周期较短、买卖双方信息获取不对等、消费者健康知识普遍不高等特点,出现了种种有损行业健康发展的怪相。好在随着国家对保健食品市场的日益重视,先后出台了多项旨在规范和引导行业规范和健康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来修正。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更是先后发布《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调整方案》、《保健食品命名规定(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旨在严格准入门槛,规范功能名称。业内更是流传,食药监局的《保健食品监管条例》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不出意外,将在年底前出台。相信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可以有效规范保健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消除种种行业怪相!

(责任编辑:晏霏霏)


健康第一站, 版权所有丨 转载请注明保健食品行业怪相引发信任危机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