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9日)公布的一项中国城市综合医院门诊患者调查表明:近两成门诊患者有抑郁或焦虑障碍,但是他们寻求精神专科治疗的积极性不高,而医生对抑郁、焦虑障碍的识别率也亟待提高。
国际组织SEBOD等单位共同完成了15年来首次关于中国综合医院门诊患者抑郁及焦虑障碍患病率的调查。调查在北京、上海等五个城市的15家三甲医院展开,心血管、消化、神经和妇产4个科室的内科门诊中8487名年龄在18岁以上的就诊者接受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综合医院门诊就诊患者中抑郁或焦虑障碍的总患病率高达19.97%。
由于抑郁症常常表现为躯体的不适,九成的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意识不到而反复就诊于神经科、心血管科或消化科,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本次调查诊断为抑郁、焦虑障碍的九百八十三位患者中,只有百分之八点二四的患者被建议到精神科就诊。
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内地非精神、心理专科医生对抑郁等精神疾患诊断和治疗率不高,主要原因在于综合医疗机构的医生通常缺乏诊断和处理心理疾病的培训和经验,也没有时间对患者访谈;专家强调,这应该引起医院、医师及社会的重视。
女性抑郁障碍人数是男性两倍
头痛、头晕、胸闷,这些症状可能并不是躯体疾病引起的,而是得了“心灵感冒”。调查显示,本市综合医院门诊中,近二成门诊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其中,女性抑郁障碍人数是男性两倍,抑郁障碍呈明显上升趋势。
头痛的病人往往会去看神经内科,胃痛的病人则会走进消化内科,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病人反复奔波于门诊中,最终无功而返。曾碰到一位患者经常头痛难耐,他以为自己脑袋里生了瘤,就到医院神经内科检查,然而反反复复到各家医院检查看病,不断拍片检查,前前后后花了近万元,却没有发现身体有任何异样。最后,他求助心理科医生,才发现是焦虑引起的。
精神疾病小专题
|
尽管在我们的传统概念里,精神病始终集中并且封闭在精神病院这个狭小的环境里;然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调查显示,精神疾患将于21世纪在全球范围内泛滥成灾。 ●湖北精神病患者超80万 接受治疗者仅两成 ●世卫:半数移民者存在精神卫生问题 |
 |
在西方国家,高达1/3的人群在其一生的某个时期都曾有过一次抑郁发作, 15%至20%的人可诊断为慢性抑郁。WHO进行的全球疾病负担调查估计,到2020年,由抑郁症造成的功能残疾患者的人数将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 ●医院近两成门诊患者有抑郁 女2倍于男 ●专家提醒长假后无心工作要防抑郁症 ●六成抑郁症患者无精神症状 ●调研显示 上海抑郁症患病率1.7% |
|
|
|
|
 |
面对着1600万精神病人的庞大数字,面对着一宗又一宗的精神病人伤人事件,面对着不久前还跟你打招呼的朋友突然就进了精神病院的事实,我们不禁感叹,精神病离我们还有多远!我们活在这个有着这么多精神病人的社会,我们安全吗? |
 |
|
|
|
多年来,老百姓对精神疾病的恐惧与日俱增,而对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却知之甚少,对待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也不能公正。国家政府在精神疾病这一块的管理以及政策上又不够完善,对精神疾病的宣传也很少。一旦出事了,对于那个“祸”要承担的人其实有很多很多! |
 |
●父亲杀死精神病儿子 称怕其祸害社会 ●母女均有间歇性精神病 企图卧轨自杀 ●学生在课堂上砍伤6人 疑患精神疾病 ●精神病人爬列车触电身亡 铁路局赔6万 |
|
|
|
|
 |
●精神病人意外伤害事件VS公共安全 ●精神疾病遭遇“医荒” ●精神病患者伤人问责公共安全软肋 |
 |
 |
|
精神病专家谈精神病患者的攻击性行为特征及预防 |
|
 |
|
社会学家谈精神病患者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
|
|
|
|
“你,精神病啊!”――通常,这是一句的骂人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真有这样一个群体存在着。他们从四五岁到八十多岁不等,男女老少都有。在他们那或麻木、或凶猛、或痴或躁或哭或笑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个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一个个不对外开放的灵魂。 |
 |
丈夫明明就在家中,她却一次又一次离家出走万里寻夫,在她混沌的心中,丈夫究竟在何方? |
 |
这是一个长达十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独白,那一段坠入和挣扎着离开黑暗世界的经历…… |
|
|
|
|
 |
这是一个癫狂的世界,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全然不觉自己的举动与决定对自己的亲人有怎样的伤害…… |
 |
如果想举出天才们的疯狂举动,实在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天才和精神病患者之间,相隔并不遥远…… |
●争吵10年妻得精神病 砍熟睡夫女 ●“我的孩子因精神病自杀” ●一个精神病人的“绝地反击” ●精神异常竟遭铁链锁身 ●丈夫就在家里 妻子犯病外出寻夫 ●天才与精神病之间的境界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