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于无奈”,以一分钟一元钱的报酬,招聘“模拟病人”给实习生当临床实践病人,招来社会舆论一片质疑。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是不可能被标准化的。人生的病,也不可能一成不变。首先,“模拟病人”本身是一个健康人而不是病人,他只能模拟疾病的主观部分,而难以模拟疾病的客观表现。比如说,一个模拟扁桃体发炎的病人,可以模拟陈述发病过程,可他的扁桃体无法模拟“肿大”。并且,能够模拟的疾病种类和症状也是很有限的。
以工厂化的思维来培训医生,无异于刻舟求剑。但之所以出现“模拟病人”招聘,原因值得人们深思。
一直以来,经过三到四年的理论学习后进入临床实习,将书本知识感性化并尽可能多地接触病例,是医学生培养的基本模式,中外概莫能外。仅仅在20年以前,教学医院的老师带着学生查房、操作,门诊病人就诊时要面对实习生,都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近几年,诸如投诉实习生涉嫌侵犯妇科患者隐私权、抨击“医院实习等于白看白摸”的声音不绝于耳,导致病人对医学实习生整体排斥,实习生不仅动手的机会大大减少,连动眼观察和用耳聆听的权利都有被剥夺之虞。
模拟病人的出现,可以减少同一个病人遭遇多次相同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的麻烦,这是可以理解的。况且,模拟病人能让医学生在接触真正的患者前,掌握初步的询问技巧和操作手法,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但是,“模拟病人”绝不是解决医学生临床实践困境的灵丹妙药。人们必须明白,今天之所以能够享受医生们熟练的医疗服务,在于前人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而我们今天为实习医生提供锻炼和认识的机会,是为了以后的人们能够继续享用精湛的医术。所谓“纸上学来终觉浅”,更何况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经验性科学,医生最终能够治疗病人,必须体察真正的病情,学会与真正的病人打交道。唯有如此,医学才能代代相传并不断向前发展!
(实习编辑:陈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