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来说,今天是一个让人有些尴尬的日子:3月17日“国医节”。
这种尴尬不仅体现在这个1929年诞生的节日少人知晓;更尴尬的是,目前中医药人才不到医务工作者人数1/10。
中医的未来在何处?中医大师李玉琦表示,中医绝不会被西医取代,因为中医取法自然,能治疗西医治不了的病。
三重困扰让年轻人不学中医,改学西医
昨日为了迎接“国医节”,沈阳市中医院在全市范围内义诊。当记者问市民是否听说过“国医节”时,多数人表示,“以前从来没听过。”
沈阳市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姚岚给出一组数据,清末民初我国有中医约80万人,新中国成立初有中医近50万人,而近些年中医仅有27万余人。西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近9万人,近年已超过150万人。现在全国医务工作者520万人,中医药方面约50万,不到总数的1/10。
多位中医指出,困扰中医发展三大问题:盈利较低,人才成长周期长,被当作西医的附属。
“因为挣不到钱,近几年中医人才严重流失。”一位中医师举例:中医针灸不管1针还是10针,收费就是几十元,一天最多十几个病人。因为这样,除中医院外,一些大医院不愿意扩大针灸科室规模,不少医生转行。此外,中医学习、研究过程漫长,年轻中医师不受重视也让年轻人选择西医。
中医大师治愈多位癌症病人
针对中医的这些困惑,中医大师李玉琦表示:“中医绝不会被西医取代,也绝对不是附属,因为中医取法自然,能治疗西医治不了的病!”
李老举了多个自己治疗的病例:“5年前,一位被确诊为贲门癌的患者,被西医宣布‘死刑’,他找到我,我给他开了一服含有苦参、槐花、茯苓等13味中药的药方,他现在身体状况良好。12年前一个得乳腺癌的女士找我,西医说她最多能活8个月,我让她在煎药前买一条鲫鱼,取出内脏,用清水泡过两次后,用水煮,煮开后舀出沫子,晾凉后用于煎药,她现在已经活到今天。”
李老说:“说这些是希望大家明白中医不是原始的,它是现代的。不过,一些人打着祖传秘方的招牌,吹嘘自己,损害了中医的名声。”
国外中医大都过得不错,看病得预约
“我带过很多学生,成绩最优异的基本留校了,稍差的很多都去了国外,但他们的发展却很好。欧洲很多综合医院,看中医的费用是西医费用的几倍。”李玉琦说,“我带过的一个博士去了美国,开中医诊所,来看病的人得提前几个月预约。”
相比中医,西医为什么容易被接受?李玉琦认为,西医研究的病症,是看得见摸得着,有数据的,而中医讲究的病是较为模糊的。确切的东西容易被接受,传播性也更强。
“一个人,一个民族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李老表示,中医就是我国医学的根本。
“国医节”源于上海。在1929年,国民党政府卫生机构的主管俞云岫要求取消“旧医药”,遭到中医药界人士的强烈反对和抗争。
为纪念此次抗争的日子,为了保护和弘扬中医药学,上海医学界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了“国医节”。
沈将建10个名老中医工作室
沈阳将建10个名老中医工作室,目前正在申报中。
昨日,记者从沈阳市中医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这一消息。
沈阳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赵锋介绍,今年沈阳市要整理、出版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集,带出一批优秀中青年中医人才队伍;进行沈阳市第二批名中医评选工作。建名老中医工作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徒弟”,推广中医技术,满足患者需求。
目前建名老中医工作室的相关事宜正在申报中。未来,哪家医院达到相关标准,这些名老中医工作室就将“落户”到哪,患者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和就医。
2008年,沈阳中医名医馆开馆接诊以来,求诊患者不少,也逐渐显现出“名医数量不够(11位)”的局限和问题。
赵锋说,将以中医名医馆为基础,展开对第七人民医院、苏家屯中医院等的建设。
今年,沈阳将提高使用中医药有关费用的补偿比例,确保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中医药内容得到全面落实。这个补偿比例的提高,指的是提高5至10个百分点。
今年,沈阳还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建设,大力推广3~5种国家中医局推出的具有中医优势特点的中医适宜技术,建立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推广诸如治疗面瘫、肥胖、疼痛等常见病的中医适宜技术。
其他热点新闻链接:
性生活成为打工妹心中的痛(专题)
130岁老妇成全球最老寿星(图)
原质检总局官员:问题奶粉不会追责到部委
2010新闻频道精选火爆热文
“浙江代表炮轰“全民吃碘”政策
(实习编辑:陈孟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