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议的民航暴力事件,从方大国殴打民航空姐到瑞士国际航班斗殴,无一不是侵犯行为在大行其道。侵犯在社会心理学概念中的构成包括: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和社会评价三个方面。侵犯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是有明确动机所驱使的,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
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有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认为侵犯是人的本能行为;多拉德的挫折-侵犯假设,其基本观点是:挫折是引起侵犯的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后果,二者之间是单一的因果关系。还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具有侵犯能力的,这种能力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以及霍曼斯社会交换论中的侵犯-赞同命题,若以个人之行动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或甚至受到没有预期的惩罚时,此人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
运用前人的智慧,究其原因,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六点影响侵犯的要素:
1、情绪唤起水平。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心境,恶劣的心情会较易产生侵犯行为;还有特异的情绪唤起水平,如性唤起,也会容易产生侵犯行为;
2、目标置换。当日常生活中遇到某些阻碍,比如侵犯对象有权有势,从而不能对这类人群进行侵犯的时候,就会寻找相似的人群进行侵犯,人群越是相近越容易发生侵犯。或者,在没有明确找到恶劣情绪来源的时候,也会把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发泄给他人,即寻找替罪羊。其通常具有两个特征,软弱性和特异性;
3、道德发展水平。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越高,越难发生侵犯行为。反之,道德水平偏低的个体易发生侵犯行为;
4、自我控制力。对于自我行为判断后进行的理性行为,往往针对感性的行为控制,比如遇到事情不分青红皂白就生气,这是失去自我控制力的表现,个体往往在酗酒之后,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力,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5、社会角色与群体。如果社会对某类社会角色较为容忍,那么其侵犯行为就会明显增加;
6、大众传媒的影响。各类媒体对于事件的失当报道,会引起社会感染,从而增加侵犯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制定出方案来对侵犯行为加以抑制,共建和谐社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社会规范的抑制。在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将社会规范内化到每一个个体,那么,在个体进行侵犯的时刻,就会受到内化的社会规范的阻挠,产生忧虑情绪,从而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
2、痛苦线索的抑制。痛苦线索是指被侵犯者受到伤害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唤起侵犯者的情绪,使他处于被侵犯者的地位,设身处地的去感受被侵犯者的痛苦,从而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这种体验的获得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的传播感染到个体。
3、对惩罚的恐惧。当侵犯者知道侵犯之后可能受到的惩罚或者报复的时候,他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侵犯行为;
4、道德品德教育。教育个体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社会人,自然而然就会放弃侵犯行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许浩
(责任编辑:龚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