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我接受大家的微笑挑战,让微笑传递下去。被微笑刷屏是件好事!”自11月27日感恩节开始,一则名为“微笑挑战”的点名游戏火速占领微信朋友圈。低头浅浅笑、抬头哈哈笑、回眸抿嘴笑……看着满屏笑脸,有人心情愉悦,也有人觉得很无聊。一个人的自拍是自己的狂欢,一群人的交流可以变成群体性狂欢。狂欢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心理动因呢?
心理解读:“微笑挑战”迅速攻陷朋友圈可以用自我决定理论来解释。该理论把人的内在需求分为3类: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关系需求。同时满足这些需求的活动最容易激发人们的动机。
1.能力需求。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凡是能满足能力需要的(即产生成就感)的社会事件,都能增强内在动机。“微笑挑战”正合那些对自己长相有自信者的心意。照片发出后,他们暗自感慨:原来我也可以这么美。而且自拍照总能得到“赞”或积极评论,都满足了人们的能力需求。
2.自主需求。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感的同时,还必须觉得行为是由自己决定的,才能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相较那些“如果不转发,就会怎么样”的诅咒信息,“微笑挑战”更具自主性,是否参与、选哪张照片,主动权掌握在被点名者的手里。
3.归属或关系需求。当个体处于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里时,会出现更多内在动机行为。朋友圈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熟人圈,参与互动的大都是亲密朋友。因此,晒自己的照片不用担心会被“外人”笑话。况且,点名游戏本身就能增进人际互动性,自拍本身也创造了很好的评论话题,这都满足了参与者的归属或关系需求。从心理上讲,得到他人认同,被他人提及,并愿意与你共同参与某项社会活动,能极大满足自己的存在感。